分享

人物传奇 | 潘迪华,上海女人的味道(作者:蓝风)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1-12-08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小传
潘迪华(原名潘宛卿) ,1931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无锡。1949年到香港定居,她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著名歌手、演员,上世纪60年代潘迪华起步于夜总会,是香港第一位签约英国EMI的歌手。除了歌手身份外,潘迪华更为人熟识的是她的演员身份,她演技精湛,曾经拍摄电影有《天下无双》《阿飞正传》《游龙戏凤》等。
图片
潘迪华,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歌影两栖明星。她的歌与影,都有着浓浓的老上海风情。实际上,那时流行于港台的歌,都或多或少,有点老上海的风情。只不过潘迪华的歌,更强烈,更道地一些。而她在光影里扮演的上海女人,更使她成了老上海的一个标签。

这与潘迪华上海人的身份有关,也与她对老上海的眷想不忘有关。潘迪华虽然只有十八年的时光,在上海度过,整个后半生,都和母亲身居港岛,但是,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情感与语言,都是上海的。她从没停止过对上海的想念,从没抛开过软糯的上海话。潘迪华,是从老上海撕下的一角锦,补缀在了香港这片洋布上,有点奇异,又有点别样的华丽。

图片

潘迪华,原籍无锡,却出生并成长于上海。父亲是个小商人,开了一家冰铺,经营有方。母亲结婚很早,十六岁时就生下了潘迪华,是典型的传统女性。

图片

年青时的父亲

潘迪华就在这样浓重传统气息与舶来的洋派作风交缠一处的小康之家长大。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最摩登的时侯,是“小巴黎”,是“东方的蒙特卡罗”。潘迪华最初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时光,恰好与最华盛繁茂的上海岁月,两相交叠。

图片潘迪华14岁时的照片

那时那地那人的风致光景,也就融进了她的心与魂。她长长的一生,也只不过是,对那短短十八春的反复温习而已。但潘迪华显然满足于那种温习。对她来说,那流光溢彩的十八春,完全是一个真实可触的梦境,任何时候,都可以给她带来结结实实的安慰。

图片

青春韶华里,有无尽欢喜,也有无尽愁伤 。潘迪华的父亲和母亲感情渐而转淡,终致疏离,家庭的空气里,再没了初时的欢快与明朗。这都使少女时期的潘迪华深有所触。后来,她父亲就娶了姨太太。她母亲也就完全不对她父亲抱有希望了。潘迪华十八岁时,她母亲才三十四岁,可已是个绝望的妇人了。母亲的那份绝望,无法不影响到敏感的潘迪华。

图片

一九四九年,老上海收归新政府管制,旧的婚制也要废止。潘迪华的母亲没等丈夫做出选择之先,就做出了选择。她带着刚刚十八岁的长女潘迪华,离开上海,辗转到了香港。当然,她们并没打算在那里定居,还想着,不久就可返回上海的。她们也就没觉得有学说广东话的必要,依旧说着温软的上海话。那时的香港,还不繁华,和大上海相较,简直乡气十足。暂栖此地的上海人,简直不把香港人看在眼里。

图片

1950年的潘迪華

不曾想,时移事异,就再也回不去了。潘迪华母女在香港,不觉就住了大半生,红颜到了霜发。起初,潘迪华的母亲,靠跑单帮过活,非常辛苦。可是衣食问题毕竟解决了。之后,跑单帮不行了,政府查得紧,私货不能流通。她们的生活来源也就断了。从小就爱唱歌的潘迪华,只好走出被保护得很好的家门,在各种场合演唱,赚钱养家。

图片

潘迪华在1965年

图片

潘迪华在1970年

潘迪华最喜欢的歌星,是唱腔细腻甜美的周璇,还有歌声慵懒哀怨的白光。她的歌声里,也不自觉带有周璇和白光两大歌后的某种韵致。潘迪华独特的畅婉靡细的歌声,以及她那端丽洋派的长相和落落华艳的仪态,使她很快就开始走红。

侬勿要骗我
给我一杯爱的咖啡
玫瑰玫瑰我爱你
午夜香吻
情人桥

图片

当时的艺员,多是歌影双栖的。潘迪华也不例外,以歌闻名的同时,也演起戏来。只是她的电影并不是主业,是玩票性质的,影响也就有限。主要还是歌唱方面的着力。潘迪华是歌唱天才和语言天才。舞曲,情歌,小调,都来得;沪语,国语,粤语,法语,英语,都说得很是道地。因此,她的歌,种类丰富,感染力强,受众广泛。在她众多曲目中,尤以《泰国情歌》,《梭伦河畔》,《情人桥》,《爱你变成害你》等享有盛名。

潘迪华在电影上的名声,还是后来的事情。同样心怀上海旧梦的王家卫,拍摄《阿飞正传》时,阿飞的养母是个上海女人,他就找来了海派的潘迪华。彼时,潘迪华已年过花甲。美貌消退,沧桑阅尽,她已是个有定力的女人。迟暮,可以剥除她的容光,却剔不去,心碎与不屈赋予她的魅力。在王家卫昏黄的怀旧光影里,潘迪华把交给她的角色演绎得如同实有,生鲜活泛。

图片

《阿飞正传》剧照

接下来,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刘镇伟的《天下无双》,侯孝贤的《海上花》,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演绎别人,或干脆就出演她自己。都没有太多镜头,却总是令人印象深刻,无法忘记。

图片

《花样年华》剧照

那旗袍,那大卷发,那眼神,那手势,那三言两语,或者,只是一转身的沉默。当然还有,李安拍摄《色戒》时,专门找潘迪华请教过老上海的不少情形。这些名导名作,为潘迪华带来了事业上的晚春。晚霞般的晚春。

图片

《色戒》剧照

潘迪华的婚姻来得快,也去得快。她不多说,别人的说法,就也不足为证。总之是,不愉快。这段婚姻留给她的,就是一个儿子。可惜,儿子也夭逝了。这是潘迪华终生的酸楚。她就一直和母亲过活,相依为命。八十年代,有机会回沪探亲,潘迪华和母亲情切切地回到上海。潘迪华见到了满头白发的父亲,和生疏的弟妹,还有,还有,还有,完全认不出来的上海。

图片2002年大年初一,潘迪华为母亲奉茶,那年她72岁,母亲88岁。

图片潘迪华为母亲过89岁生日。她说:“母亲在世时,她的生日和旧历过年是重要大日子,每年都会庆祝。”

潘迪华和母亲回港,在梦里,又回到她们要的那个上海了。她们又笑了。已经习惯了在香港这个异乡,做一个上海人,潘迪华和她母亲,感到凄凉的满足。也许,真正的乡愁,是根本不需兑现的,它只需要不断地想念,不断地想念,就够了。乡愁,是一件艺术品,它要远离现实的黏着。越想念着那个旧梦般的昔年上海,潘迪华也就越不会其使脚尖,再触到今时上海的一角,一点。

图片潘迪华与在上海的弟弟妹妹、妹夫及外甥女合影

图片
潘迪华过生日时在家中与年轻人一起庆祝

作者:蓝风,一个承认自己平凡并热爱平凡的人。


文章来源:“民国女子”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