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这与潘迪华上海人的身份有关,也与她对老上海的眷想不忘有关。潘迪华虽然只有十八年的时光,在上海度过,整个后半生,都和母亲身居港岛,但是,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情感与语言,都是上海的。她从没停止过对上海的想念,从没抛开过软糯的上海话。潘迪华,是从老上海撕下的一角锦,补缀在了香港这片洋布上,有点奇异,又有点别样的华丽。 潘迪华,原籍无锡,却出生并成长于上海。父亲是个小商人,开了一家冰铺,经营有方。母亲结婚很早,十六岁时就生下了潘迪华,是典型的传统女性。 年青时的父亲 潘迪华就在这样浓重传统气息与舶来的洋派作风交缠一处的小康之家长大。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最摩登的时侯,是“小巴黎”,是“东方的蒙特卡罗”。潘迪华最初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时光,恰好与最华盛繁茂的上海岁月,两相交叠。
那时那地那人的风致光景,也就融进了她的心与魂。她长长的一生,也只不过是,对那短短十八春的反复温习而已。但潘迪华显然满足于那种温习。对她来说,那流光溢彩的十八春,完全是一个真实可触的梦境,任何时候,都可以给她带来结结实实的安慰。 青春韶华里,有无尽欢喜,也有无尽愁伤 。潘迪华的父亲和母亲感情渐而转淡,终致疏离,家庭的空气里,再没了初时的欢快与明朗。这都使少女时期的潘迪华深有所触。后来,她父亲就娶了姨太太。她母亲也就完全不对她父亲抱有希望了。潘迪华十八岁时,她母亲才三十四岁,可已是个绝望的妇人了。母亲的那份绝望,无法不影响到敏感的潘迪华。 不曾想,时移事异,就再也回不去了。潘迪华母女在香港,不觉就住了大半生,红颜到了霜发。起初,潘迪华的母亲,靠跑单帮过活,非常辛苦。可是衣食问题毕竟解决了。之后,跑单帮不行了,政府查得紧,私货不能流通。她们的生活来源也就断了。从小就爱唱歌的潘迪华,只好走出被保护得很好的家门,在各种场合演唱,赚钱养家。 潘迪华在1965年 潘迪华在1970年 潘迪华最喜欢的歌星,是唱腔细腻甜美的周璇,还有歌声慵懒哀怨的白光。她的歌声里,也不自觉带有周璇和白光两大歌后的某种韵致。潘迪华独特的畅婉靡细的歌声,以及她那端丽洋派的长相和落落华艳的仪态,使她很快就开始走红。 ![]() ![]() ![]() ![]() ![]() 当时的艺员,多是歌影双栖的。潘迪华也不例外,以歌闻名的同时,也演起戏来。只是她的电影并不是主业,是玩票性质的,影响也就有限。主要还是歌唱方面的着力。潘迪华是歌唱天才和语言天才。舞曲,情歌,小调,都来得;沪语,国语,粤语,法语,英语,都说得很是道地。因此,她的歌,种类丰富,感染力强,受众广泛。在她众多曲目中,尤以《泰国情歌》,《梭伦河畔》,《情人桥》,《爱你变成害你》等享有盛名。 《阿飞正传》剧照 《花样年华》剧照 《色戒》剧照 潘迪华的婚姻来得快,也去得快。她不多说,别人的说法,就也不足为证。总之是,不愉快。这段婚姻留给她的,就是一个儿子。可惜,儿子也夭逝了。这是潘迪华终生的酸楚。她就一直和母亲过活,相依为命。八十年代,有机会回沪探亲,潘迪华和母亲情切切地回到上海。潘迪华见到了满头白发的父亲,和生疏的弟妹,还有,还有,还有,完全认不出来的上海。
潘迪华和母亲回港,在梦里,又回到她们要的那个上海了。她们又笑了。已经习惯了在香港这个异乡,做一个上海人,潘迪华和她母亲,感到凄凉的满足。也许,真正的乡愁,是根本不需兑现的,它只需要不断地想念,不断地想念,就够了。乡愁,是一件艺术品,它要远离现实的黏着。越想念着那个旧梦般的昔年上海,潘迪华也就越不会其使脚尖,再触到今时上海的一角,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