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税制改革入手,探寻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仍然能够延续上百年的秘密

 梅雪舟 2021-12-08

文/纳兰谈史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的形态日益扩大,中央尾大不掉被地方军阀逐渐架空,面对着危急的国家形势,唐中央不断地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从而来延续大唐帝国的国祚。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衰落原因在于朝廷对地方的失控,集中表现在中央财政的匮乏与武装力量的羸弱。与此同时,藩镇节度使手中握有了地方的军政财大权,有了敢跟中央叫板儿的底气,而唐中央的实际控制力则仅局限在了京畿周边地区,为了缓解中央财政的困难,为了重回大唐盛世的荣耀,统治阶级由此便揭开了唐王朝税制改革的序幕。


第五琦榷盐法

自汉朝盐产业被“国有化”后,盐税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王朝重要的税收渠道,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也多次依靠着盐税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财政危机,值此大唐危急之刻,唐朝的统治者也考虑到了盐业背后的经济效益。

说到唐朝的盐税,其实早在唐朝初立的时候,由于没有较为完备的国家制度,所以直接承袭的是隋朝的经济制度,跟隋朝一样,初唐时期国家对盐是不收取税费的。即便是后来的收取盐税也是在盐池等几个少数地区实施,并未地毯式的全国平铺开来。直到乾元末年,统治阶级为财政收入犯愁时,大臣第五琦才上书建议把盐业重归国有化,于是统治者欣然接纳。

盐业受到了国家的规范化整治后,不再允许私人经营,国家实行统购专卖的垄断,价格也由国家来统一制定,并且上涨幅度很大,令唐中央一时成为了市场的最大赢家,此后,盐业税收成为维系唐帝国百年统治的重要财政来源。


刘晏的理财

在唐王朝税制改革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不少的理财专家,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刘晏。

在第五琦的榷盐法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官营盐业的垄断也显露出了不少的弊端。一是官府专卖盐业机构膨胀,经营费用支出逐年增加;二是盐的储存程序复杂且运输成本较大;三是被国家垄断的盐质量大不如前,销量大幅下滑。如此一来官府从中赚取的利润则就大打折扣了,为了给朝廷挽回损失,宰相刘晏改进了榷盐法,撤销了盐监官,由官府直接把盐高价卖给盐商,由盐商转销到地方上去自行销售,由此便解决了盐业三弊,榷盐法的成功改进也令唐朝的盐税收入一度占总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刘晏的理财中,常平法也是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政策。常平法的特点是兼顾了民生问题与国家收益的统一,官府在丰收地区以低价买入粮食储蓄,在欠收地区以平价卖出,如此官府不仅可以及时的调整物价,稳定市场,而且还能够从中赚取可观的差价,可谓一举两得。


两税法的实行

土地税作为封建王朝的根本税源,历来受各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唐初,唐朝实行租庸调制,于是社会上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导致了唐朝的土地税一直陷入了恶性的发展过程当中。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苛捐杂税,整个国家税赋制度十分混乱,唐王朝迫切需要一个合理健全的土地税制。

建中元年,唐德宗下诏颁布实行两税法,彻底废除了租庸调制,分夏秋两季来实行差别征税。夏季按民众资产多寡征税,以收取货币为主体,秋天按照民众田亩数额征税,以征收粮食为主体。此法颁布之后成效显著,仅三年的时间,就为唐中央政府增加了一千三百多万两的税收收入,令唐朝的统治者倍受鼓舞。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但却依然能够支撑上百年的统治,其原因就在于唐朝的财政根基十分牢固,直到黄巢叛乱时,江淮等富庶地区的丧失,直接造成了唐朝主要税源的断绝,离灭亡也就只剩下一步之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