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胆系病证-胁痛(二)

 ll无为 2021-12-08

肝胆系病证-胁痛(二)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临床较常 见自觉症状。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 等多种现代医学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治法方药

图片

临证要点

1.胁痛部位勿拘于右侧。受现代医学解剖位置肝胆居于右胁的影 响,易将胁痛理解为多发于右上腹。然《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明言中医肝系胁痛病证可为双胁疼痛。另外,《素问·刺 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指肝气主升,生发于左,肺气主 降,肃降于右。后逐渐形成“左升右降”理论,强调肝肺气机一升一降, 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调节。故有身体左侧病变从肝论治,身体右侧病 变从肺论治之记载。如《诸病源候论》:“肺之积气在于右胁,肝之积 气在于左胁。”临证可见中医肝病表现为左胁疼痛者,非独右侧,可从 肝之气机着手调治。如《古今医彻·胁痛》云:“左者肝也,肝藏血,性 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 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

2.重视情志性病因病机所致胁痛。情志不遂是胁痛主要病因之一, 历代论述颇多。如元·朱丹溪《脉因证治·胁痛》:“肝木气实火盛,或因 怒气大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大实生火,火盛 则肝急,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 奏加快、压力增加,情志性病因病机在当今中医临床中具有更为突出的 意义。故胁痛之临床诊治,勿忘情志性病因病机所致胁肋疼痛不适,属 中医郁证范畴。此类因情志因素所致胁痛等躯体症状者,具有“通则不 痛”“不通则痛”特点,即郁则痛起,解郁畅达则痛消。临床亦可见因胁 痛日久影响情志舒畅,情志不畅又反之加重躯体不适感受的“病郁同 存”者。通过疏肝理气解郁等从郁论治之法结合心理疏导等,有助于患 者胁痛缓解。

【名医经验】

 历代医家在治疗胁痛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董建华临证重视胁痛之肝胆郁滞的病机,兼顾考虑气滞血瘀、湿热 蕴阻、肝病及脾、肝气犯胃等病机之兼并,喜以柴胡剂为主,随证加减 用药。

 徐景藩在胁痛的主要病理因素气滞、湿热、血瘀中,较为强调湿热 的作用,总结出部分胁痛患者具有湿或湿热的证候表现,认为其乃湿邪 困遏,经久所致脾虚。

 姜春华归纳胁痛辨治14法,分别为:平肝健脾法、养阴柔肝法、平 肝降逆法、疏养和胃法、化瘀软坚法、和解泻下法、利胆排石法、制蛔 泻下法、疏肝散结法、温阳化瘀法、利胆攻下法、凉血解毒法、和解安 神法、清肝护肺法。临证强调肝的疏泄功能与肝体密切相关,主张治疗 慢性肝炎胁痛应重视疏养结合,常用四逆散及一贯煎加减。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了解更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