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中国教师》21年10月刊 转变化学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湖北省巴东县神农中小学 黄红平 邮编:444324 摘要:化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化学课程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构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实验探究,参与生活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科技、社会的发展,重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能力培养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 一、依据新教材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学习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不断的有效问题导引,质疑刺激,持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在已有的知识层面和技能基础上,寻求破解问题的方法,从中领悟蕴涵的深层知识原理和能力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和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习内容巧妙的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适时引导。如:对固体溶解度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回答: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是什么?固体溶解度有那些要素?这两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很容易解答,然后再问学生:如何表示固体的溶解度?你能用图像表示固体的溶解度吗?该问题激起学生动手解题的兴趣,通过“建立坐标系→由溶解度表描点→连线”得到NaCl、KNO3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接下来再问:固体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一样吗?具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在这些问题的激趣导引下,学生会发挥自主动力,探索知识,然后抽丝剥茧,将问题逐个破解,得出结论。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强强化自主突破解决的能力,使自主学习成为自觉行动和学习习惯。 二、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的到的,实验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我们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的分析等,来验证化学原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要不断支持和鼓励学生敢于实验、勤于实验、善于实验、乐于实验,全力落实实验探究,倡导开发家庭实验,积极引导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指导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中自主学习,使学习和实验探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真正让化学实验探究变成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桥梁和应用创新的舞台。 三、教师适度提示学法,引导自主学习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 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学生会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做铝箔实验的情景),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教师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教师要勇于探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2-5](2),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问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拔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1.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2.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3.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新课改的推进使得化学实验的地位开始逐渐凸现出来,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多关注化学实验教学,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多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学习的过程去发现新问题,这样一来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耿继军.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下, 2014, 000(010):113-113.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