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1962年的遵化西铺村

 燕山茶社 2021-12-08

1952年10月,在遵化一个叫西铺村的穷山沟里,诞生了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明社。1962年,西铺村的农民在集体化道路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照片拍摄的时候正逢公社社员们欢庆走集体化道路十周年。

文章图片1

坐着胶轮马车,参加集体化十周年庆祝大会的女社员们

村里扎起了松枝牌坊,家家贴起了对联,锣鼓喧天,鞭炮青烟缭绕,人人穿起了新衣,处处充满了喜气。

文章图片2

敲锣打鼓,给集体化庆生日

文章图片3

集体化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文艺节目

1952年,属于建明人民公社所有的两万亩耕地中,一半是梯田、坡地,一半又在沙河两边,是“山多地少、沙厚土薄”,平均每人不足二亩地。生产水平很低,每亩地只能打一百多斤粮食。当时的两千多户人家里,有几百户靠扛长活做短工为生,有二百多户过着长年乞讨的生活。以西村来说,在全村一百五十四户中,就有一百四十户是贫、雇农。

文章图片4

建明公社的一个场院里的丰收景象

1952年秋后,西铺村的共产党、贫农王国藩和另外两户农民带头办社。当时入社的只有二十三户,他们都是村里最穷苦的农民。建社那天算了一下社里的财产,除了二百多亩山坡地,还有一头毛驴的“三条腿”。怎么说是“三条腿”呢?因为这头毛驴是几户农民共有的财产,其中一户未入社。但是,人穷志不穷,大家埋头苦干。人多力量大,大家上山打柴、割草,换钱来添置牲畜和农具。

文章图片5

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王国藩。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村人,抗战时参加抗日武装,“穷棒子”合作社创始人

一年后,合作社获得了第一个丰收,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社员收入比单干时增加了60%。事实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好处,中农也纷纷要求入社了。1953年由二十三户发展为八十三户,1954年实现了全村合作化。1956年与其他三个村联合转办成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秋后,由建明社等几个高级社联合组成的建明人民公社诞生了。

文章图片6

十年前办社时那头仅有的小毛驴

文章图片7

从“三条驴腿”发展到使用拖拉机

人民公社在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援下制定了农业技术改革的规划。首先大搞水利,为农业技术改革创造条件。在人民公社统一领导下,西铺大队和兄弟队联合,劈山切岭修了一座水库,能蓄水三百四十万立方米;修成了长达二十多华里的两条干渠;还在地势较高的山地修了两个电力水站,打石井二十五眼。全公社范围内已有四千七百多亩地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西铺大队的二百亩山坡地也变成了水浇地。此外,由于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援,队里还用上了拖拉机,安上了电灯。

文章图片8

人民公社修建的建明湖水库

文章图片9

和谐和睦的社员家庭

文章图片10

在公社阅览室内读书看报的青年社员

西铺村四面环山,过去只是山沟里有零星果木和松树,大部分山坡光秃秃的,十年后,这些秃山坡已基本上绿化了。十年来,全村在山荒沙荒地造林三千多亩,栽植果树一万五千多棵。

文章图片11

以辛勤照看牲畜被评为模范的饲养员刘振云

文章图片12

人民公社的汽车队

过去,这里薄山坡地占比重大,十年来,垫土改良土壤八百多亩,使薄地变成良田。粮食作物亩产量和总产量都提高了五倍以上,经济作物的亩产量和总产量也有成倍的增长:初极社三年间平均亩产粮食二百五十斤;高级社三年间平均亩产四百五十七斤;人民公社成立后的几年,虽然连连遭受水旱灾害,平均亩产仍提高到五百八十五斤 。

办社的第一年,西铺村入社的农户每人平均收入六十四元,到了1961年,全村每个社员的收入增加到九十六元,几乎家家有存款。十年来全村盖新房二百四十七间。十年前,除了几户地主、富农的子弟外,识字的人很少,想找个记账先生也发愁。十年后,全村适龄儿童全部进入了小学,有四十多名青年在中学念书。

文章图片13

人民公社一代有文化的新人成长起来了,这是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高福珍

在集体化道路上的十年,使西铺村从一个异常贫困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铺村的变化正是建明人民公社的缩影。

来源:遵化文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