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全社会似乎都在追《小欢喜》这部剧,当然,我也不例外。四个孩子,三个家庭,围绕着高考,那些贴近生活的情节和似曾相识的对白引发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婚姻恋爱问题、中年危机问题、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都得到了全网的广泛热议,公众号爆文频出。 而当大家都在探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之时,很多人却忽略了青春期孩子自身在面对高考挑战和人生抉择时的主观能动性。在我看来,乔英子、方一凡、季杨杨、林磊儿、陶子……每一个孩子从混乱到专注,从迷茫到笃定,从自我怀疑到自信迎接高考挑战,既离不开家庭教育,更离不开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当几位主人公在长城上喊出自己梦想的那一刻,我们都知道他们终于完成了蜕变,即将展翅翱翔,而高考或许也可以被看作是诱发每个人“质变”的强力催化剂。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这听上去似乎有一些晦涩难懂,而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实则就是在回答“我是谁?”、“我要去哪儿?”和“我该如何去?”的过程。 最早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他认为,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可以分为连续的八个发展阶段,这就是著名的“八阶段理论”。而每个发展阶段又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青春期阶段的主要心理社会危机即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功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即可得到自我认同,拥有明确的自我观念,达到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相反,未能建立好自我同一性的孩子则会存在角色混乱,缺失对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迷茫。 后来,心理学家玛西亚(J.Marcia)的研究拓展了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并创立了同一性状态审查法,后来发展为同一性状态模型。他根据个人“探索”和“承诺”程度的高低划分出了四种同一性的状态,即同一性形成的不同结果类型或个体解决同一性问题的方式。具体如下: No.1 同一性完成型 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这类个体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承诺。同一性完成型的青少年表现出目标明确、乐观进取、主动亲和、果敢直率等人格特征。但是,由于其自主性强,不易顺从,在人际关系上可能会出现不和谐。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就是非常典型的“同一性完成型”,她自信、积极、有主见,兴趣点与目标都非常清晰明确,即自始至终都将航空航天领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此做出了诸多探索与努力。但也正是因为她较强的自主性,面对宋茜这样强势的、极具掌控欲的母亲,乔英子就非常容易在亲子互动中出现问题和困扰。 而对于季杨杨这样有明确的兴趣方向(职业赛车手),但目标难以与当下高考升学相融合的孩子来说,与之沟通的重点就在于引导他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了解职业要求,规划实现职业理想的可行计划。电视剧中,季杨杨的母亲最终建议他大学可以报考与汽车机械相关的专业,这一思路使季杨杨豁然开朗。明确了方向,调整了心态的他,在备战起高考来自然也就变得动力十足了。 No.2 同一性延缓型 具有高探索和低承诺,这类个体处于探索过程中,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引导他们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他们积极的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投入。可能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有较为敏感、悲观,情绪波动大,能积极探索,有追求,但容易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因而容易产生挫败感。 在美国大学生中,延迟状态者占67.5%,其余三种同一性状态各占10%左右,而中国学生的情况也与美国非常接近。 电视剧里,英子的好朋友陶子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成绩也非常优异,但是她对未来的目标始终不太清晰,在这点上她非常羡慕乔英子。面对同一性延缓型的孩子,我们需要引导ta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给与ta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勇气去探索与尝试,从而使这类孩子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与方向。 No.3 同一性早闭型 同一性早闭型者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这类个体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但却做出了承诺,这种投入基于父母或权威人士的期望和建议,他们接受了权威人士预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同一性早闭型者可能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有:目标探索的自主性差,会使用防御性的自恋来维持自尊,对经验的开放性低,思维刻板,对权威领袖有较强的遵从倾向,表现出保守顺从,缺乏主见,较为严肃,认真沉稳等特征。 方一凡的弟弟林磊儿从老家来到北京投靠小姨和小姨夫。已过世的母亲是林磊儿的精神支柱,母亲从小的梦想就是考上清华,她没能实现梦想,希望磊儿能够帮她实现。剧中的磊儿从小乖巧懂事,他自始至终都将母亲的遗愿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人生方向。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清华,但是母亲想让自己考,自己就要加油去实现这个目标。 当然,在全剧的最后,磊儿如愿考上了清华,但是却留有了一个小遗憾,他和小姨说:“虽然我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是我没有考进物理系,清华是妈妈的梦想,学物理才是我自己的梦想,以后我还要考物理系的研究生,读博士、博士后……”可见,经过这一年来的探索与体验,磊儿在自我同一性的水平上也到了提升,能够开启“自我实现”的旅途,这着实令人感到欣慰。 No.4 同一性弥散型 具有低探索和低承诺,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从来不去探索各种选择,也不去尝试做出努力,缺乏清晰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未对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做出清晰承诺。可能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有:孤僻被动、消极悲观、情绪不稳定、不思进取、任性随意。该状态下的青少年容易受外界影响,被动接受和顺从社会压力。 《小欢喜》中的方一凡在刚刚出场时就是一副不思进取、吊儿郎当的形象,没事拍拍照、打打游戏、逗逗女生,看上去的确是遗传了他爸爸方圆的乐天派精神。然而,这类孩子真的不在意学习成绩吗?不,他们“不是真正的快乐,他的笑只是他穿的保护色”。对于未来没有目标,对于学习的习得性无助都迫使他们只好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也就是那些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或是仅仅可以帮他们暂时麻痹自我的事情上。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方一凡跳舞的视频被人传到网上获得了上百万的点赞。这件事成为了他生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他和父母突然发现,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是自己在艺术方面却颇有兴趣和天赋。自此,方一凡明确了参加艺考,成为歌舞剧演员的目标。也从坚定了信念的那一刻开始,这个小男孩不再浑浑噩噩,开始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的新征途。正如人本主义的观念中提到的,每个人都有着向上、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内部动力。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提到: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徐凯文教授将这种因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定义为“空心病”。 那么多年轻人患上“空心病”,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究其原因就是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下,许多大学生没有完成好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去哪里,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而在《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报告》中也反映出“自我同一性困扰”与“生涯发展困扰”已成为当下中学生心理困扰的前两位,分别占比59.8%和53.7%。这些都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敲响了警钟。 ![]() 面对新高考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树立目标、规划个人发展,这都是在引领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 青春期,哭过,笑过,闹过,这都是人生的毕竟阶段。成长中,有小欢喜,也有小别离,孩子的身影渐行渐远,未来的人生要靠他们独立去面对。 《小欢喜》的一句歌词很好——我的爱属于你,而你,属于明天。 ![]() 吾家儿女已长成 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