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 | 健康源于心灵与道德

 道德经学用 2021-12-09

最近,新加坡中央医院泌尿外科创始人、有新加坡“泌尿外科之父”之称的胡强达教授,把他的华语新书赠与我,并请我写一段读后感。胡教授真诚谦卑的品德,和对我的爱护教导让我感动。

在书中,胡教授提出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随机对照试验和运用统计手段处理数据备受重视,但医学的基础理念往往被忽视,这就容易导致疾病被过度治疗。

例如对于良性的前列腺腺瘤,几乎60%的患者只需要建议他们放松并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只有10%的患者需要用有创手术,来缓解严重梗阻引起的并发症,另外30%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对胡教授的提法,中医完全赞同,也很高兴看到西医也越来越认同:病人是一个身心灵的整体。精神、情感、道德水平等一些原来不被西医接受的致病因素或治疗途径,现在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胡教授在书中就分享了一些有意思的科研数据:

#01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份研究估计,60%至90%的就诊病例与压力有关,说明精神压力导致心身疾病并不罕见,这是因为思维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和疾病;

#02

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表过一项关于“心理社会治疗对转移性乳癌患者生存影响”的研究报告,他们发现,没得到情感和社会支持的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在4年内死亡,而得到情感和社会支持的小组中,40%的患者5年后仍存活,8%的患者10年后仍存活;

#03

国外一家医学院用50年时间观测了11000名男性医学生,发现癌症风险的最佳预测因子是父子关系,而不是吸烟、饮酒等习惯或辐射……这项研究仍在进行中;

#04

在一项实验中,兔子都被喂食高胆固醇食物,但最后发现,得到人类看护者关爱的兔子只有40%患上了心血管疾病,而没有得到人类关爱的兔子全部得了这个疾病,这表明社会心理支持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 

最近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综合医学实践者杨博士,也分享了太极真人张三丰在《五德篇》里的几句话:

首先是:“人生有五德,吾常以譬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经。”意思是人天生就有五种道德品质,就像大自然中有五行,人的身体有五个脏器的经络。在道医与中医理论中,自然界的五行与五脏及其功能、特点是相对应的,若是加上五德,其对应就成为“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

接下来几句是:“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仁也?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矣。”既然树木在生活中不可缺少,难道人可以没有仁德吗?一个没有仁德的人,既不懂得爱护自己,也不懂得体会养育之恩,常常魂不守舍,肝气必然容易衰竭,就像树木必然枯死一样。所以说“人不仁,肝气衰”。

同理,另外四德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是:

品德

对应藏象

无德

脏腑内伤

如同

因果小结

肺(金)

无义

无权宜之思

肺已绝

金为之朽钝

人不义肺气虚

心(火)

无礼

无光明之色

心已绝

火为之衰熄

人无礼心气衰

肾(水)

无智

无清澄之意

肾已绝

水为之昏涸

人无智肾气衰

脾(土)

无信

无交孚之情

脾已绝

土为之分崩

人无信脾气衰

一个没有义德的人,既不会有坚持正义公道的气魄,也不会帮助别人,必然肺气容易丧失,就像一块退化锈蚀的金属,所以说人不义,肺气虚;一个缺少礼德的人,内心必然不光明磊落,外表也无神采,更不明白人生中舍得与付出的意义,心气容易衰竭,就像要熄灭的火,所以人无礼,心气衰;一个没有智德的人,就会生活得浑浑噩噩,既无志向也无动力,肾气容易衰竭,就像浑浊枯涸的河水,所以说人无志,肾气衰;一个没有信德的人,与人交往既无诚意,也不讲信用,完全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必然脾气容易衰竭,就像分崩离析的土地一样,所以说人无信,脾气衰。

因此张三丰说:“是知为人者,必先有心之五德,而后有身之五经,仁不绝肝气生,义不绝肺气平,礼不绝心气明,智不绝肾气灵,信不绝脾气醒。”就是说,人有了健全的五种道德品质,才会有健康的经络系统。仁德使人肝气旺盛,义德使人肺气平和,礼德使人心明气顺,智德使人肾气灵动,信德使人脾气强健。

最后,他总结道:“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简单说,德行与身体健康是分不开的,五德对应五脏之经络,没有德行,经络的功能就失去了,唯有德者,身体与脏器经络才会保全,身心灵合一完整,就可以与天地五行相应,而得到天地力量的加持了。这与《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成功秘密”中的“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意义相同,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精神道德的水平往往是一致的,道德的养生作用实在是胜于人间一切药食与有为的保健!

人类的文明来到现在,东西方的医学、哲学在人的整体性认识上越来越趋向统一,现代种种的“心因性疾病”、疑难杂证,其根本就是“精神情感失常”或“道德衰败”。《黄帝内经》把这种反常称为“内格”,就是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大道规律格拒不容。

很多人常常担忧自己的营养水平、卫生状况、居住环境,却没有时间内观觉察自己的心念、行为是否有“德”?是否合道?《黄帝内经》有云:“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通'背’)之。”如果一个人陷在了自私自利的小圈子里,无论怎么保养,都是“内格”,五脏不和,经络不通,怎么能健康长寿呢?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无形的规律,决定有形的世界。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在经历“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走过场。一个人尊道贵德、精进努力,他就容易获得大势所趋,即使当下还处于疾患之中,但正确的心念与方法一定会帮助他重新趋向康复。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试图将自己凌驾于道与德之上,到头来想得平安健康是难上加难,这就是规律使然。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什么是“本”?《道德经》在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之内在动力,是人类机体与命运的本源,所以养生与治病的最根本必是求于“合道合德”,这才是人生变得更健康、更幸福、更流畅的根本途径。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 | 星火编辑组

道德经学用

和谐身心,和谐家庭

和谐企业,和谐社会

我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