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又是什么? 所谓大道至简!凡是把问题说得模棱两可,不知所谓者,皆是瞎扯淡。真正的学者应当把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说明白,并能指出方向和修行的方法方式,使人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化。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方案,和知道问题而不知道改正的方法,没有什么区别。 如此顽固?性即天,犯了跟宋儒一样的毛病! 说性即天,或理即天,如果祭天就是祭性、祭理,可以吗?还有朱熹说的“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但是说祭鬼神就是祭良能,可以吗?把天变成性或理,把鬼神变成气,说说可以,一祭祀就说不通了。 祭祀,必要有个人格化的对象存在才能进行。祭天,要有昊天上帝,祭祖,要有鬼神,“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把祭祀放在了头等重要的地位,可除了昊天上帝和鬼神,你还能祭什么?理和气能祭吗?不能!理、气还有性、心、道等是一组哲学概念。 也许有人要问,国家为什么要把“祭祀”当作头等大事呢?这是因为,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和一种文明传承方式,可以保持现实世界同过去世界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提供了国家存在及其权力正当性的依据。此外,它还为现实世界通往未来世界,提供了一种国家主义政治文化的心灵愿景和信仰图式。 你都没搞懂古人在说什么。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你所谓人格化对象不过就“主宰言” 华夏道统之源包含在《五经》里,《五经》确立了中国上古思想的两大纲领,一是殷人“率民事神”,另一是周人“敬天保民”。 就是那个“帝则” 那么,性理就是帝则,不是帝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是,但古人从来没有去探索这个“帝”,因为它是强名之的。祭天的实质是要顺从帝则 性即帝则,或性即天则,而不是性即天,这样说才敬畏天。 五经里,多次出现帝字,上古就是先出现帝的,不是强名之的。 “性”是分赋于各物的理,是“分殊” ,不是“理一” 性自命出,命从天降。清华简是这么说的,跟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是一样的。 性来源于天,但不能说性即天。 居然把圣人说成是天,太狂妄了,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论孟精义》引吕曰:“圣人之于天道,性之者也;贤者之于天道,反之者也。性之者,成性而与天无间也,天即圣人,圣人即天,从心所欲,由仁义行也。出于自然,从容不廹,不容乎思勉而后中也。” 宋石塾编××删定之《中庸辑畧》引吕曰:“诚即天道也,天道自然,无勉无思,其中其得,自然而已。圣人诚一于天,天即圣人,圣人即天,由仁义行,何思勉之有。” ××《尚书全解》说:“葢王者与天地合其徳,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其所举动,天即圣人,圣人即天。” ××《易精蕴大义》:“以中正之德,居中正之位,循其自然之理,而合乎自然之道,则天即圣人,圣人即天,冝无间矣。” 与天地参,行事如天所出,即所谓圣人即天 孔子说:魏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尧是圣王尚且效法天,可叹后辈竟僭称“圣人即天”! 圣人与天合德,而不是天,天是创生者。 是天生万物,而不是圣人生万物。 圣人跟你我一样,也是人。 因为你是受宗教影响的人 你想把儒教改成你理解的宗教 中国传统如此,不该宗教的事 中国传统就不是这样,思孟这一脉说得很清楚 宋儒也没做多大发挥 不仅孔孟,就是诸子也从没把圣人当做天的 那是你没理解原话 孔孟一直都敬天,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观天地而知圣人。圣人是适应于天道的杰出人物。 【性天】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东海说,天命不在性外,性外无命无天,率性就是顺天,修道就是修养顺天之道。清华简曰:“性自命出,命从天降。”东海曰,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不离天;性即天命,天命即性,性命即是天。 惟天为大,具有功能与地位双重意义,象征性的,统摄一切的纲领。德一,爵一,齿一,三个层面的最大,都可用。 圣人不是天,是则天之人。 唉,一再坚持错误认识!上次已经把格物致知讲了一遍。王阳明在格物致知的认识上是正确的,虽然表述方式与汉儒不一样。 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修身从诚意开始,不是从致知或格物开始。致知格物是个共识问题。 致知就是明善,格物就是择善。物格而后知致,就是择善了并且固执之,进一步加强对善的认知,然后开始诚意修身。孔子称赞颜回:回之为人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此乃择善而固执之。 《中庸》有云: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要想诚意修身之前,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善,也就是先“致知”,知道了善才能诚意,即发愿,然后正心修身往下等等。 王阳明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什么是善,甚至是至善,《大学》后面提了一句,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都是当时共识,作为十五岁以上的学子,这些善都是基本前提,关键在于诚意修身。 所以,《大学》依次详细展开了诚意的方法,正心的方法,修身、齐家等方法的叙述,根本没提格物致知。 【道眼】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篇》)孔子这句话说明了三个问题:一、颜回特别聪慧,于圣言心领神会;二、师徒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三、凸显了语言的重要性。吾与回言终日,可见孔子对颜回话挺多的,不像对子贡予欲无言。但即使对心有灵犀的颜回,也需要言语作为传道的桥梁。不像禅宗的释尊,轻轻拈起一花,迦叶就明白了。当然,释尊座下,迦叶只有一个,对于其他人物,还是要借助语言以传道解惑的。释尊说法四十九年,可不是默说。道以言传,佛道不免。 儒家的典籍你都白读了,而且常常是读晕了头,前一段才说心是天,道是天,命是天…现在又说阳明心学学术性轻外。难道不知道心通则天地道理通吗?心若光明通透,内外皆能照彻,还有何障碍?儒释道文化就是修心的法门,心若光明,何事不明呀? 格物的唯一正确解读就是革除物质欲望,人能革除物质欲望,智慧才能开启(致知),智慧开启之后,心意才能变得真诚,心意变得真诚之后,心思才能变得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譬如美女宝玉人人都喜欢,如果我们的心意不能端正,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该舍该得的,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女投怀送抱的时候,就不知道要拒绝。所以修行的第一要务是减损欲望,亦即“格物”,亦如老子所言“为道日损”。 对于格物致知,王阳明是从心学内在角度讲,格去物质欲望,彰显本来善性。汉儒是从经学外部角度讲,要人追求善固守善。二者殊途而同归。总而言之,格物致知属于道德范畴,不属于知识范畴。格物,是要吸引善、显现善,而非学习数理化、科学技术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