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旅生涯的雪地耐寒训练

 红星故事 2021-12-09

作者:雪山老客

开始野营拉练

1970 年 11 月 24 日,毛主席发出“这样训练好”的伟大指示,要求部队转入战备训练,特别强调要练好“铁脚板”,“能走”。

很快,包括军队在内的全国大中专学校、各行各业的民兵组织都进行了野营拉练。

当时,有一首歌这样唱道∶“野营训练好,千里红旗飘。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士气万丈高。顶风冒雪吃大苦,爬山涉水耐大劳。练思想练作风,继承我军好传统,这样训练好,这样训练好!脚踏革命路,胸怀大目标。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斗志万丈高。军民团结如一人,官兵团结心一条。学会走、学会打,发扬革命好作风,这样训练好,这样训练好!”

文章图片1

1970 年 11 月 29日,我写道∶有讯约约传野营,激动万分我心中。千里训练何所惧,跋山涉水仍从容。

经过几天野营动员教育和充分准备,1970年 12月5日,我部野营拉练正式开始。那天登上征程前,望着整装待发的部队,我曾写了一首小诗:“朝阳冉冉照大地,瑞雪飘飘卷战旗。铮铮赤胆红似火,赴汤蹈火志不移。”以示纪念。

当日凌晨,草草吃过早饭后,我们连从驻地张北县大水泉史草铺村出发,自狼窝沟下坝,沿大水沟、望虎台、膳房堡,中午到达膳南山村露营吃午饭。饭后稍作休息,又经巨德堡、西湾村、五墩台,到达永丰堡

文章图片2

在永丰堡吃晚饭后,我连走过张家口市大境门,经姚家庄、大仓盖,于晚上十时许到达蔡家庄宿营。

次日(12 月 6 日),途经烟筒山、太子山、凤凰山,一路翻山越岭,到达宣化区赵川镇宿营。自此,在赵川进行了年终思想教育,即“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年终评比活动。

12月 10 日,年终总结中,作小诗一首∶“一分为二化灵魂,越是上坡越使劲。继续革命加步伐,决不回头数脚印。”

这一年,我再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文章图片3

1970 年 12 月 25 日,部队从赵川出发,一路行军来到庞家堡龙烟铁矿,参观了“肉丘坟”展览馆,感叹不已,教育甚深。

那天,我又在日记中写道:“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热血沸腾、心潮滔天。座座泥塑、累累白骨...…血海深仇顿时涌满胸间。今日幸福来之不易,全靠毛主席革命路线换取啊。阶级的苦水擦亮眼,无穷的力量为人民献!”

文章图片4

当年,我们这些 18、9 岁青春似火的年轻战士,在人们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就是经常接受诸如:思想教育、路线教育、阶级教育、战备教育、理想教育、革命教育,以及部队战史、军史教育等等。

就这样,在这一系列红色教育的熏陶中,我们这些懵懂的青年逐步成长、成熟起来,成为了一名坚强的解放军战士。

冬训站岗执勤

记得 1968 年刚参军时,老兵就曾经说过,张家口坝上地区是一年刮两季风,一季六个月。

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张家口的风特别厉害,狂风将冰雪卷起,白茫茫一片;由于天寒地冻,有时雪不等落地就变成了雪碴冰粒儿,被风裹着打在脸上生疼。

当地人称之为“白毛风”。

现在由于温室效应,地球开始变暖,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暖冬的惬意。

但在当年,坝上的夏天好像过得很快,在脑海中没有留下什么夏天温暖的记忆,只有冬季的寒冷刻骨铭心。

尤其是冬季部队训练,对于当兵的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爬冰卧雪”。

文章图片5

那时到了冬季,就要开展“冬训”。

有件事经常被连队当作教训,拿来作为冬训防寒教育的案例。

1969 年的 12 月份,某兄弟连队有一次组织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一开始,他们在山下行军时还不太寒冷,战士们走得头上还冒着汗,大家戴着皮手套,帽遮耳都在帽子上系着,也不觉得冷。

后来,部队走到一个叫“黑风口”的地方(黑风口是坝跟的一个山口),恶风突然从山口袭来,吹得人站不住脚,气温陡然下降,寒风刺骨,冻得脸部和耳朵很疼。

文章图片6

连长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发出口令∶“放帽耳!”战士们赶紧脱下皮手套,去解帽耳。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一瞬间,当场就被冻倒了数人。

事后统计:该连百分之八十的战士被冻伤手指、鼻子、耳朵,还有不慎摔倒滚下山沟后冻死三人。连长也受到了处分,被撤销了职务。

从此,部队一提起“黑风口”就谈龙色变、心惊肉跳、望而生畏,就是绕路走上八十里,再也不敢从此经过。

教训深刻,发人深省

文章图片7

当兵,就少不了站岗执勤。

晚上九时,部队熄灯以后,劳累了一天的战士很快就进入了梦香。从这时起,连队每名战士在值班排长的带领下,就开始了每人一个小时的站岗执勤。

站岗放哨,首先要牢记当晚的“口令”,另配带武器步枪。一般第一个站岗的战士站两个小时,然后提前半个小时,下一个就被带班班长叫醒,并传给口令,到哨位接岗

文章图片8

哨位一般都安排在连队驻地的隐蔽部位。连队到山上阵地战备值班时,哨位一般安排在战壕突出部位露天单兵掩体内,或爬在大石后面雪地里。当然,这些哨位也是不断变换的。

冬季站岗,当战士从温暖的被窝里被叫醒接岗时,那感觉也是非常微妙的。特别是在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阵地上站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儿在心头啊!

凡是当过兵的战友们,又有哪一个没有站过岗呢?我想,恐怕很少吧

文章图片9

1970 年 11 月 25日,亦有诗记曰∶

劲风隆隆似惊雷,瑞雪漫天飞。手持钢枪去站岗,战士笑展眉。

雄心壮志冲云霄,威武真英豪。山头执勤风伴唱,战旗哗哗飘。

声声发出豪言语,字字写下壮志篇。豪言压雪涛,壮志震山川。茫茫塞外呼声急,雪原卷巨澜...…

站岗,是当兵的光荣!你看,我这首小诗中,战士豪情凌云、威武壮志,哪管雪涛狂舞、烈风伴唱,不是还在“笑展眉”吗?

小诗虽然“口号化”,但充分展示了历史的真实啊。

文章图片10

雪地耐寒训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坝上地区每年到了 9 月下旬,气温就会陡降,不久便大雪纷飞了。

那时,我所在部队处于“塞北”地区,根据规定每名战士都配备“四皮”,即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翻毛皮鞋(大头鞋),后来又配备了皮褥子、栽绒护鼻带。

文章图片11

1969 年 10 月 18 日,林彪发出“第一个号令”,“三北”部队全面进入战备状态。原驻地营房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全都拉到一线阵地,似感战事一触即发。

当年冬天,为了适应坝上地区的寒冷气候,部队进行了一次耐寒生存训练。

那是在 1969 年 12 月份的一天,凌晨 3:30 分,一声紧急号声,根据师部命令,作为北京军区和军、师的战备值班营,我连战士全副武装,紧急集合完毕。师汽车连早已将六辆解放牌加蓬大汽车开到了我连驻地。我们列队登上汽车,一路向内蒙边境方向驶去,进行了一次机械化行进耐寒训练。

文章图片12

那一天,天气奇寒。车厢外,寒风凛冽,暴雪飞舞。车厢内,汽车篷布根本挡不住风雪,透过缝隙挤进来的寒冷,像刀子一样剜着战士们的身心。

由于长时间坐车,每个战士都冻得够呛,双脚早已麻木,皮衣皮帽形同虚设。后来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如互相捶腿、按摩、跺脚、脚趾在鞋内抓挠,以及互相挤挤。

一次中途休息,排长看大家实在太冷,就让战士们下车活动活动,结果受到上级批评。因为那时部队任何行动都是军事秘密,除了定时定点停车方便,没有命令是不允许随便下车暴露的,休息只能在车上。

中午过后,我们在风雪中的汽车上吃了一顿饭。望着冰冷硌牙的饭菜,大家实在是难以下咽,只能凑合着吃几口完事

文章图片13

后来,当我连跟随全营车队进入内蒙古境内后,由于这次训练是军里组织的,事先没有得到军区批准(属先斩后奏),加上气候越来越坏,气温还在下降,军司令部奉命派专车追上了我部,才将部队带回。

这次耐寒机械化行进训练,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冷”,真是令人难以忘却。

这一年的春节,我们营各连按照军区命令,拉练上了山头,是在山上阵地坑道里度过的。记忆中,还是寒冷无比啊!

这就是我们战备值班营的常态!

文章图片14

1970年10月进入冬训后,利用塞外的又一场大雪,我们连搞了一次雪地露营。

那天半夜,连队紧急集合,战士们全服武装拉到一个山间洼地。连长动员后,以班为单位在一米多深的雪地中,每名战士挖一个长方形的坑,坑上搭上树枝,再蒙上雨衣,人钻进雪坑内,铺上皮褥子和被服,便开始露营。

野外雪地露营,天气温度零下 30 多度。那个冷啊!但是连长要求战士们睡觉时必须脱掉棉衣服,只能穿内衣,并戴上皮帽子。有的战士怕冷,穿着囫囵衣服就睡了,被检查的排长发现,勒令马上脱去衣服。

这是有教训的。

文章图片15

听连长说,我们师有个连队在 1969年冬季露营时,就有一个战士由于不脱衣服睡觉,而被冻伤下肢的。

因为,穿着衣服在雪坑睡觉,翻身时衣物裹不严,不利于保温;况下肢又离心脏较远,体温较低,很容易冻伤。而脱掉衣服睡觉,下有皮褥子与棉褥子,上有被子和皮大衣覆盖,再戴上皮帽子,被窝裹得严实,体温不易流失,使被窝内部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小气候,保温效果就好,不易冻伤。

这是经验。

为什么当时部队一到冬季,就要经常搞耐寒训练呢?这是由于当年我们部队上大部分都是湖北、安徽和四川的兵,就是我们这些河北的兵,也都是石家庄以南地区的,都没有经受过寒冷天气的锻炼。部队为了使战士们适应战时需要,才组织的这些训练。

文章图片16

1970 年 10 月 24日,吾有小诗记曰∶越是艰险越向前,胸怀朝阳斗志坚。冰天雪地练本领,咱有咱的苦乐观!

这次雪地露营,我虽然没有感觉太冷(也可能是经过两年部队生活,身体已经适应张家口坝上气候了),但却学到了不少雪地生存知识,至今记忆犹新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