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官窑——宣德成化及空白期精品(呕心沥血收集整理)

 RK588 2021-12-10
故宫延禧宫东配殿曾举办以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御窑瓷器为主题的展览,共展出215件(组)瓷器,集中展示了这一被称为“空白期”的阶段御窑瓷器的最新考古成果与学术前沿,本文集中展现其中精品,观看展品之前,我们做个背景了解。

明朝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是正统、景泰、天顺三个朝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原因,朝廷严令禁止景德镇烧瓷,这个时期称为空白期,也称黑暗期。1435年,即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逝,宣德统治结束,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为正统,他当了十四年皇帝,1449 年下台。朱祁钰当皇帝,即明代宗,年号景泰,他作了七年皇帝,1457年朱祁镇再次上台,改年号为天顺,他又作了八年皇帝。



明朝十七个皇帝中,宣德是少有的聪颖,有作为的皇帝,但在封建专制时代很容易在太平盛世下奢侈腐败,宣德的宫廷生活十分奢侈腐化,对景德镇瓷器消耗很大,用的厨师达5000-6000多人。在故宫遗留的瓷器中,大量的生活用具、陈设艺术瓷以外,还有蛐蛐罐、鸟食罐、栽花种草的器物数量很大。在封建社会里,宫廷一腐化,便很快在官僚系统中弥漫,并引发宫廷内乱,与瓦刺部族开战使朝政经济不堪重负,政府对农民赋税增加,削弱了农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自然灾害频繁,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显露出来,削弱了农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自然灾害频繁,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显露出来,更使朝廷震惊,迫使朝廷不得不有所收敛,想办法减轻社会负担。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逝,朱祁镇一上台就着手罢去宫中玩好之物,不急之务,减免征役,造作,御窑厂曾停止生产。




  2014年,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景德镇市珠山北麓发现了明确的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瓷片堆积层。堆积层中出土的大量御窑瓷器,提供了证明“空白期”不“空白”的“铁证”,也成为了本次展览中的主要展品。如此大批量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瓷器,不仅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甚至在整个陶瓷考古发展史中,都属首次发现。
  四年之间,这批器物从考古发掘到可以展示给各位,经过了发掘、记录、清洗、整理、修复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空白期”究竟生产了啥?
  来看展览,寻找、发现属于你的新视角。
  你会看到:
  碗、盘、高足碗、梨形壶,大盆、以及明显带有被人为打碎痕迹的大盆,绣墩……
  青花,青花矾红彩、绿彩及半成品,斗彩及半成品,青釉、青白釉……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御窑瓷器,全面继承了永宣时期的陶瓷生产工艺,并着力于创新与发展: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更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宣德时期新出现的斗彩工艺、仿龙泉青釉等工艺发展成熟,并成功使用国产青料,奠定了成化时期本土青花瓷器的辉煌。也正因此,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明成化时期,御窑瓷器才能“忽然”呈现出看似与永宣时期极为不同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明宣德以来,经过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景德镇御窑成功地烧造出高品质的白釉、铜红釉和仿龙泉青釉瓷器,在与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几大窑场的竞争中胜出。到成化时期,成为了唯一的御窑。而御窑与民窑的互动又促进了景德镇民窑的大发展,使得景德镇从此成为天下瓷都。
  继承宣徳御窑的工艺,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御窑瓷器更加发展。

先看青花矾红彩
 
细看矾红彩的痕迹


  在这一时期的御窑瓷器纹样中出现了典型的阿拉伯图案,和永宣时期大量仿烧的伊斯兰文化的器类器型相比,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有着耐人寻味的差异。

出土的还有仿龙泉青瓷的暗纹

  其实,在传世文物中也有这种纹饰。


  这种纹样在明朝称回回花纹,直到万历时期均有烧造。这应该是明代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表现。
  从瓷器看回回花纹初入中国在唐代,见于唐青花,不过唐代的回回花纹并没有在中国一直存在下来。
这两个盘子出水于黑石号沉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