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女心理师》,火了! 一度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微博热搜的常客。 《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涉及心理健康问题,无一例外,也火了! 你有没有发现发现:近几年来,心理健康题材已经变成文艺热门。 像《女心理师》,剧中谈到的原生家庭、校园暴力、产后抑郁、空巢老人、讨好型人格等众多问题,一度引起热议,甚至被专业人士拿出来探讨。 比如片中第一个出场的患者,精分少女尤娜,突出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而女主角贺顿的处理,虽然表现手法上有一定争议,但专业性上却得到肯定,被许多专业公众号拿来解读: 网络截图 B站上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根据剧情为观众去解读每个救助行为背后的深意。 尤娜背后还涉及到对原生家庭的反思: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尤娜的所有行目的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自己去承受着父母对婚姻的恨意。 而作为孩子,她却无法与父母平等地沟通。 另一个患者蒋静,因为有一个喜欢控制女儿生活到毛孔的妈妈,丧失了所有的自主权和隐私空间,又常常被以“为你好”的名义打压。 妈妈总是强调“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要做什么,都得要告诉我”。 极度的压抑导致蒋静最终患上了暴食症——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无处安放的焦虑,又害怕自己会胖,再悄悄催吐。 这些对原生家庭问题的尖锐指控,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豆瓣上有观众发帖,说看了《女心理师》后,妈妈主动跟她道歉了: 网络截图 剧中还涉及到产后抑郁症的科普,让大家了解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新手妈妈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 并且对污名化产后抑郁症,认为这是“矫情”的情况进行了反驳,告诉大家“这个病是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对产后抑郁妈妈群体的细致描述得到了大众认同,还连续登上热搜,许多人看完之后都大呼“太真实”: 另一个引起广泛的关注的,是剧中对讨好型人格的描述: 剧中职场上的老好人小莫,总是不懂得拒绝别人,甚至会无意识地刻意讨好他人——
有不少朋友,看过了这些段落后,都表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其实,这不是讨好型人格第一次引起关注。 在另一个视频平台爱奇艺上面,由马东主持的《奇葩大会》上,青年作家蒋方舟也谈到自己一度被自身的讨好型人格所困扰: 每做一件事,都会顾虑“别人的反应,以及我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种期待,我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蒋方舟 讨好型人格#也一度挂上了微博热搜,马东点评的一句“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也成了当年的年度金句。 值得一提的是,在《奇葩大会》中,不仅涉及到心理话题,同时也有一些专业的心理从业者参与。 比如武志红与李松蔚都曾经出境,呼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其实,关注爱奇艺的朋友不难发现,由米未文化(《奇葩大会》出品方)出品的多档综艺节目,时常涉及到心理话题: 一度火热的《奇葩说》,就经常以心理话题作为辩题。 再比如今年出品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也有多个短剧涉及到心理健康议题。 由金靖等人主演的《当男人踏进民政局后》,通过一对恋人在领证前种种的焦虑发作的情况,来展现当下年轻人的恐婚心理。 包括对婚姻生活不好的想象导致的恐惧,以及因为“没有处理好原生家庭问题”而不敢踏入婚姻的犹豫。 蒋易、李栋、陈天明等主演的《生日快乐》则通过一种荒诞的形式,展现了当代城市年轻人的孤独感。 剧中主角渴望友谊,却又无法向外界表达,只能孤身一人的他幻想着电冰箱、玩具熊、匹诺曹都成为了活生生的“人”来给自己庆生,孤单地对着蛋糕许愿。 通过喜剧的形式,这两个短剧探讨了当代年轻人常见的心理状态,播出之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许多观众看完后,都表示自己“破大防”、“狠狠地共情了”、“哗哗地流泪”。 除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之外》,另外一档来自腾讯视频的喜剧节目《脱口秀大会》也同样关注到了心理问题。 《脱》的主题定位赛,直接以“心理健康”做单元名称,提出“没关系,我也有'病’”的主题,直击心理健康问题。 脱口秀领导程璐上台调侃“大家对心理医生整体上是有抗拒的”,表现在“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会戴上口罩帽子,里三层外三层。” 万一被人认出来,还会矢口否认:“不不不,我来医院不是来看心理医生的。我只是不孕不育。” 脱口秀老将rock也上台分享了自己换上了抑郁症的情况。 调侃自己抑郁之后常常被人看成“懒”,通过亲身体验强调抑郁和懒的区别:
重度社恐鸟鸟则带来了社恐脱口秀,调侃自己连被老虎咬都不敢求救:
其他的,如双胞胎颜怡颜悦对“身材焦虑”的调侃等等,不仅引发了现场的爆笑,而且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议题。 通过盘点,不难发现,国内的三大影视平台(优酷、爱奇艺和腾讯)都在力推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几乎每一次都能引发广泛的讨论。 这些现象,肯定不是偶然。 艺术来源于生活,心理题材持续出现在影视、综艺作品中,首先是因为社会心理问题越来越广泛,并引起重视。 国家卫健委发表过数据:“我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的青少年受到情绪压力和行为障碍的困扰。青少年抑郁检测出率为24.6%,其中重度的检测率为7.4%”。 这也就意味着,每五个孩子中,就可能存在一个存在抑郁倾向的人。 当吃饱穿暖已经不成问题后,精神需求慢慢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心理因素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受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也在逐年增加:
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对心理问题的正视。 传统中国社会对精神障碍、心理问题常有污名化的倾向,所以人们即使发现自己有心理障碍,也会讳疾忌医,担心被当成异类。 但从这些节目的火热,以及大众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共鸣,诉说自己和人物的”感同身受“,承认自己”被戳到“种种反应来看,新一代的年轻人其实更能坦然地承认自己遇到的心理障碍。 而且从表达的积极性来看,年轻人不仅愿意承认,还渴望被看到、被理解——大众对心理知识的渴求,和对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认同与需求并不低。 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他们是在通过手中的点击和关注,主动地表达自己需要心理帮助。 对行业人来说,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让大众看到自己的专业性,意识到可以来向自己求助,也是今天这个影视风口提供的一个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