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学神探田余庆之桓温北伐考

 濠上三寻 2021-12-11

前文提过,桓温北伐,并非真想“兴复晋室,还于旧都”,而是想借北伐之名,行夺权之实。

对于桓温这种政治把戏,满朝文武都心如明镜,东晋皇室自然更清楚。

朝廷临时当家人司马昱与名士殷浩组成政治联盟,清谈之余,对抗着上游桓温一波又一波政治袭击。

石虎死后,北方陷入内斗,乱成一锅粥。此时北伐,确实是个好时机。只是已习惯江左充足物质生活和丰富玄学清谈的东晋朝廷和门阀贵族早就失去了北伐兴趣,也早忘记了过江之初王导“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豪言(其实王导也只是造造势,安抚下属情绪,他比谁都忘的快)。

过江之后,真正行北伐之实的只有祖逖(就是那位闻鸡起舞的历史模范)。可惜他的一片忠心非但没有得到江左朝廷的奥援,还令后者对其警惕不已。每次祖逖出兵北伐,东晋朝廷都是各方掣肘,要么把北伐掐死在摇篮里,要么就是让你打不成胜仗。总归就是不让你祖逖坐大。

为何北伐会提升个人权力?因为大片逃难江淮的流民想回去。即使他们已适应新环境,安居乐业了。北方永远是他们的故乡,洛阳永远是正朔所在,北伐永远占据着国家大义的制高点。

只要打着民族大义的旗帜,即使穷兵黩武,也是正义之师,人民英雄。

比如桓温第一次北伐,出师顺利,军至灞上,耆老感泣,百姓迎劳。

第二次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过淮泗,践北境,……师次伊水,云云。

迎接王师的北方遗民中,感泣的基本是老人,年青人早已习惯新政权,他们心目中的王师是哪边,只有他们的潜意识知道。

老百姓不知道桓温北伐的真实目的,但前秦大臣王猛清楚,他劝苻坚不必在意,桓温只是走个北伐秀,打击政敌,顺便攒点民心而已。

前面我们提到的司马昱与殷浩清谈二人组,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切磋玄学造诣,但在阻止桓温北伐方面,也并非毫无作为。

早在桓温第一次佯装北伐时,他们就下令驻守京口的褚裒抢先出师北伐,但褚裒旋即败归,惭愤而死,使桓温少了一个可以与自己抗衡的对手。

殷浩只好亲自经营北伐。他只是联络北方降胡,虚张旗帜,并不急于出军。于是桓温于永和七年冬率师自江陵下驻武昌,声称北伐,又似东进,逼朝廷表明态度。朝廷一方面以司马昱书止桓温军,一方面由殷浩兴师北伐。殷浩北伐迁延至永和九年十月,终以前锋姚襄倒戈而彻底失败。

好不容易逃回建康的殷浩旋即被桓温上奏废为庶人。如此,桓温又少了一个政敌。

两次假装北伐,就除了两个劲敌。桓温的政治手腕,一点都不比他沙场点兵水平低。

褚裒、殷浩的先后败北,彻底击垮了东晋朝廷的军事实力,司马昱再无将才可用,亦无兵力可遣。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桓温一次又一次大张旗鼓玩北伐秀。

桓温第三次北伐失利,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枋头之败”,但他将失败的黑锅扔到豫州刺史袁真身上,借机铲除袁氏势力,夺取了豫州控制权。

除豫州外,第三次北伐之初,本应参战的徐州刺史郗愔经其儿郗超暗中操作,直接将京口拱手让予桓温,躲过了一劫。

如此,桓温彻底掌控了东晋所有军事险要之地。

三次北伐,表面打击北方外族势力,矛头却次次对准东晋内部同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君臣异心,岂能久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