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苏秦读了《阴符经》就会用,现在的人为什么却不行?

 渐华 2021-12-11

古今的差异

根据《战国策》记载,战国苏秦最落魄的时候,非常凄惨。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就连父母也不愿意和他说话。

但苏秦并没有怨天尤人,他觉得这是自己的罪过。后来苏秦从家里找出了一本《阴符经》,不分昼夜地勤读、揣摩。一年之后,苏秦自觉修习《阴符经》大成,不禁感慨说:“我终于可以游说各国君王了!”

今天的人读了苏秦的故事后,都会很好奇:《阴符经》到底有何神奇?于是很多人也买来一本《阴符经》阅读,可惜一般都是读两天就扔在一边了,因为似乎读了也没啥用。

问题来了:为什么苏秦读了《阴符经》就会用,而今天的人就不行?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何止是《阴符经》,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宝贝有很多,但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人读了之后没觉得有什么神奇?

不说别的,就说《论语》。宋朝有一位丞相叫赵普,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质疑,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可能吗?

根据《宋史》记载,赵普年轻时不爱读书,后来开始读书,岁数大了以后甚至读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到哪都带着一本书。到了家里后,门一关,继续读书。但他读书并没有废掉政事,遇到大事的时候决断如流。

赵普去世后,大家都很好奇,他读的到底是什么秘籍?居然这么废寝忘食,而且办事如有神助。于是大家打开他的书匣子,看到的居然是《论语》。

我们今天的人也读《论语》,恐怕达到废寝忘食的少之又少吧?估计大部分人都觉得枯燥无味。这前后的差异,令人深思。

身心不二、知行合一

那么古人骗人了吗?没有。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时代的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心不二、知行合一”,内行圣道,外行王道,简称内圣外王。而今天的人很难做到身心不二,“知行合一”稍微好一点,但也不容易。

比如说苏秦,一般相传他是鬼谷子的弟子。在过去,一般师父都会传授学生心法,且基本是秘传。所谓心法,就是内圣的部分,也就是本。我们如果读《鬼谷子》里面的《本经阴符七术》,就能发现一些端倪。

《本经阴符七术》就是鬼谷子的心法,这里面的核心是“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不能定下来,不能独立守神,你就不会用,术使不出来。

那如何才能“得一”?《本经阴符七术》里说了很多,这里挑今人比较好理解一点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养志: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不养志,心气之思不达。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把心定在一个志上,而是被各种欲望带着跑,心气就不纯,心气不纯,气就难养,气不盛,神就不强,神不强,遇事就无法当机立断。仅仅这一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真能做到身心不二,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王阳明、曾国藩这些人为什么就能活学活用传统文化?我们如果读过他们的传记,就会发现,藏在他们“外王”里面的是“内圣”的功夫。

曾国藩每天必做的功课,第一条就是主敬(其实就是洗心),后面还有静坐、养气、等等。重点就是身心不二,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一样,他儒释道都研究过、实践过,打坐的功夫也很了得。

简单如读《论语》的人,一条条对照。真能从身心上去实践的,都能做到,绝对会脱胎换骨,气质大变。从这一点来说,读书能改变气质,绝对不是假话。

而我们今天的人,知识仅仅停留在大脑的层次上,不会用是必然的。过去练武的,有一个词叫“功夫上身”,其实习文的也一样,过去诸子百家,哪一家想有大成,都要有真功夫,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

只不过对习文的人来讲,真功夫就是身心不二、知行合一。史书只记载了苏秦苦读《阴符经》一年,但并没有讲他这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身心转化。好在今天的人读《鬼谷子》,基本也能揣测出其中一二。

综上所述,今天的人读了《阴符经》却不会用,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到“身心不二、知行合一”。《阴符经》一字千金,每句话都需要自己去用心领悟,没有内圣的功夫,很难将其付诸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