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煎煮,这六个注意事项要牢记,否则疗效会下降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12-11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蔡嘉雄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中药煎煮是指用一定的温度和加热时间,将药物煎煮成所需药液的中药应用方法。常常有患者会问,中药煎煮前要不要清洗?煎药前要不要浸泡?加多少水?煮多长时间?“先煎后下”是什么意思?等等。

文章图片1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了中药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以下逸仙药师介绍中药煎煮和服用的6个基本常识。

中药煎煮前是否需要清洗?

由于目前医院所用的药材都是精制的小包装饮片,杂质少,质量佳,因而是建议不用洗的。还有一些后下的药材,如砂仁、薄荷、荆芥等,有效成分均为一些挥发的成分,清洗后有效成分会大量损失,达不到治疗所需的效果。有些粉末状的中药,如松花粉、蒲黄、青黛粉等,这种更不能煮前清洗,清洗的话药粉就会流失,损失了药材。

文章图片2

煎药前要不要浸泡?

在煎煮前应该把药材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这样可以使有效成分渗透扩散到组织细胞外部,避免加热煎煮时药材组织中所含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渗出。一般来说,花、叶、全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及甲壳类等药材为主,可浸泡60分钟。但注意浸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过长的浸泡时间会导致药物酶解或霉败。

文章图片3

煎药一般加多少水?

每剂药一般煎2-3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漫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三煎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药量200-300mL左右,一般一日服用一剂,将两次或者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某些方剂药味较多,若加水量不够煎煮时间过长会导致煎干,得不到治疗所需的药液量。

煎药的火候和时间如何掌握?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为文火。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宜武火急煎,头煎煮沸15-20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过长可导致挥发性有效成分会大量减少,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头煎药慢煎20-30分钟,二煎药慢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焦糊的药不宜服用。注意长时间煎煮中药会使中药产生鞣酸,起到反向吸附的作用,反而影响了药液本身所含有效物质的浓度;且长时间煎煮的药液口感变差,更难于服用。

文章图片4

“先煎后下”是什么意思?

有些中药如贝壳和矿石类药物应“先煎”,因为这些药材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该先打碎先煎,煎煮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比如龟板、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则需先煎时间长些,煎煮6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某些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夏枯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替水煎其余的药,处方注明“煎汤代水”。

文章图片5

而有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应“后下”,这是因为这些药材以其挥发油为有效成分的,如煎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几乎散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后下”中药一般在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对所有后下药物,也应该先浸泡后再煎。

服药时间如何选择?

一般服用方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而清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中药服用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疾病的病性、病位及所服用中药的具体功效选择合适的时间,不同中药的服用时间建议如下:

文章图片6

1、 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用,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而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2、 缓下剂: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3、 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

4、 补益药:宜空腹服用,以利充分吸收发挥药效。

5、 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

6、 涩精止遗药:应晚间服用。

7、 含有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