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盛景的再现 ——让唐诗之路和旅游融合

 生机饮食养生 2021-12-11

  “诗仙”李白,4次来到新昌,26岁一次,39岁一次,46岁一次,还有53岁一次。

  “诗圣”杜甫,20岁时游历新昌及周边三四年,并留下了“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的名篇。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自洛阳东游吴越,不但写下“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的名句,并留下了“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名篇。

  ……

  400多位唐代诗人用自己的脚步,在一座座耸立在云雾缭绕的灵性山峰中,在一条条隐藏于绿水青山的古驿道中,欣喜山水,纵情唱和,丈量浙东2万平方公里的山路,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这条路,就是浙东唐诗之路。“当时提出来这个概念,无论是在旅游界还是文化界,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新昌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沉寂千年,这条位于中国东部的文化长廊,如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这些西部古道一般,回响着文化遗韵。如今,这条唐诗之路再次让世人惊艳。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唐诗,在现代语文教育体系当中,几乎就如同灯塔一样的存在,这脍炙人口的名篇也被收入到了高中语文课本中。

  而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天姥山,就在新昌境内,是浙东唐诗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所在。李白四入浙江,三上天姥山,在中原文化占据主导的唐代,天姥山同样是当时文人心中的一座名山。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作为“四大诗路”之一的浙东“唐诗之路”,是浙江大花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浙东唐诗之路必将和瓯江山水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一道,构成浙江重点打造的文化高地。

  新昌县南明街道的永安巷,是一条两个人都不能并排走的小弄,这里也是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的所在地,竺岳兵是这个研究社的社长。走进这幢有点怀旧感的房子,一眼就能看到他书架上的几十册已经快翻烂了的《全唐诗》。

  1983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竺岳兵在新昌参加道路工程建设时,就推断出新昌的沃江曾是一条古代航道,当年唐代诗人李白前往新昌游历天姥山的时候,应该走的就是这条水路。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查阅历史典籍和相关资料,寻找证据,从一个工科男转而成了文科男,认真做起唐诗的学问来。

  沿着李白的诗歌创作轨迹,渐渐地,竺岳兵发现,在全唐诗里,不仅仅是李白,还有更多诗人走进新昌。据考证,孟浩然40岁入长安考进士,落榜后失意东归,东游吴越之地,写下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公元729年,孟浩然离开洛阳,往游吴越并留下诗篇《渡浙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几乎与孟浩然同时来到新昌的,还有“诗圣”杜甫。公元731年,年仅20岁的杜甫前往吴越游历,他这样描述游历新昌的感想:“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在越中游历三四年后,24岁的杜甫前往洛阳应试。

  还有白居易,曾经3次长时间漫游浙东山水,在这里写下了著名散文《沃州山禅院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

  到了1991年,经研究发现,《全唐诗》中有400位唐代诗人曾经来过新昌,占《全唐诗》中2000多位诗人的五分之一。除了“书圣”王羲之、“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外,隋唐时期至少有400位唐代诗人来过新昌,其中包括了“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饮中八仙”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崔颢、王维、贾岛、杜牧等。这些唐代诗人在这条路上形成的诗歌,成为新昌不可替代的文化积淀。

  “30年的研究,新昌有专人专门机构在进行唐诗之路的研究,并有了比较丰富的学术积累,在浙东唐诗之路的发掘上,我们应该是走在前列的。”新昌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早在提出这个构想的初期,新昌就已经和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上的合作关系,和不少研究唐代文学、诗歌的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少唐代文学重量级的会议也都选择在新昌举行。“这么多年下来,无论是各类高规格论坛,还是和新昌有合作关系的高校和机构,诞生了数百篇专业研究论文,不但印证这条唐诗之路存在的合理性,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唐诗之路和未来合理开发唐诗之路奠定了学术基础”。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出巴渝、穿三峡,漫游江陵时,遇见准备前往南岳衡山的司马承祯。那一年,司马承祯已经80高龄了。关于那次见面的细节,我们现在自然不得而知,但李白写下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可见心情之激动:“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承祯隐居于新昌,李白得到了司马承祯的鼓励,自然很想去看看司马承祯的隐居之地。

  自从《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发布以来,浙东唐诗之路再次被作为浙江“四大诗路”提及,当地百姓也希望通过唐诗之路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此,“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工作领导小组举行专题会议,会上提出,新昌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工作,有很好的机遇、有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全县上下要认清形势,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做到主动发声、主动有为,切实把各项工作具体化,齐心协力加以推进,进一步形成工作的强大合力。

  这条唐诗之路到底有多吸引人,班竹村可能是很好的例子。

  班竹村就是司马承祯的隐居之所。这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子,有一座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石拱桥。正是这座小桥和传奇的司马承祯联系在一起。它的名字就叫“司马悔桥”。司马悔桥,又称落马桥,相传,司马承祯因唐玄宗连发诏书请他出山从政,只好打点行装上路。走到班竹村的这座石拱桥时,见到这里高山流水,林木葱郁,清新明媚,顿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寻烦恼,还不如回去仍过我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于是,司马承祯转身回到深山中。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下马”的落马桥,同时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

  落马桥头古木参天,古藤垂蔓,清代诗人袁枚赞美这里“虽非仙人居,恰是仙人地”。

  既然有司马悔桥,就得有一座司马悔庙。司马悔庙又名梦游山庄,庙门两边有对联“太白梦游曾钟此,子微仙踪留今兹”,道出了李白、司马承祯对这里的眷恋。

  章家祠堂是一所较完整的晚清古建筑,又名“承德堂”。整个建筑坐东朝西,由前厅、正厅、戏台及南北看楼组成,平面呈四合院式。章家祠堂建筑工艺精湛,为新昌现存宗祠建筑的代表之一。章氏子孙,宦居各地,统称“全城堂章氏”,名满江南。《绍兴市志》“历代文科进士名录”记载:“章鋆,山阴人,状元,国子监祭酒(寄籍鄞县)。”他中状元后曾来新昌祭祖,其子孙遵嘱来班竹重建祠堂。

  班竹村还紧挨着“谢公古道”。作为中国山水诗鼻祖,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都曾取法于谢灵运的诗歌,在现在看来,谢灵运更像是一个驴友,“谢公屐”就是他为登山专门发明的木鞋。正是唐诗之路上秀丽山水的熏陶,才使谢灵运这位资深驴友诗兴大发,写出如此有新奇意境的诗歌。一步一景,悠悠古道,摄下动人心魄的隐世美景,聆听流传千年的民间传奇。

  “做深研究强底气,注重练好自己的内功。”新昌县委主要负责人认为,做好唐诗之路的开发利用,要在机构设置、人才储备、经费保障等多个方面做好准备:“学术的基础是唐诗之路开发的基础,所以要强化学术研究的力量,不断加强与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通过权威专家和机构为新昌发声。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硬资源,要做实文化的谋划,统筹规划基础配套、门户形象等项目。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唐诗之路的建设,把唐诗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开发品牌化产品,在长三角主要城市沿线沿路形成品牌效应。”

  从慈圣村经茅洋、黄坛、沃州、兰沿、新昌到今嵊州接曹娥出杭州湾,当年李白是不是也从这里来,到那里去?从1991年,竺岳兵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迅速形成共识。专家、学者认为,“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为具有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线路。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特地为此撰诗:“浙东自昔称诗国,间气尤钟古沃州。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

  于是,一条消失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诗歌走廊顿时华光四射——唐代诗人从杭州、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进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最后至天台山,一路踏歌而来,一路击节高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而新昌对于唐诗之路的憧憬,一如当年,丝毫未改。

  “尽管我们发掘唐诗之路最早,但我们并没有大肆开发这条游线。”新昌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原因很简单,这条唐诗之路依然保持着“处女地”的环境,只有少数人会踏足这条游线:“学术研究还得和活化工程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精神,浙东唐诗之路的活化工程将和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相结合。”

  “我们在念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时候,能否在李白写下这句话的地方,再现当时的景致,就是未来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最好的体现。”该负责人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如你所见,彼时李白和今日的你,站在同一个地方,看到太阳升起。”

  对于未来,研学游将是唐诗之路最优的选择之一。“在研读课本的同时,我们可以把沿线的精华地像珍珠项链一样,连点成串,连串成片,每到一处都有名家大师的诗文做背书,形成诗在口中,人在诗中的场景,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该负责人说,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规划,从文化保护和旅游开辟等多个环节来策划这样的研学游:“不用去国外,走过唐诗之路,就是经历中国唐诗的鼎盛期,这样的国学研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天姥山古驿道由会稽山逶迤而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再从新昌直至天台县,穿越新昌县境内的古驿道长45公里。在这条天姥山古驿道上,依稀可见古时的风貌,如班竹村的一条长街、会墅岭的石阶路,在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上,残留着小石佛铺、关岭铺遗址,以及诸多流传千古的先人遗迹,如桃源仙境和司马悔桥等。

  “在唐代,水陆主要交通线上都设有驿铺,负责传递公文、接待来往官员食宿,这也成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一大重要认证标准。明万历《新昌县志》记载新昌境内有三驿九铺,现在9个铺都已经找到了,其中5个仍然留存,4个需要进一步考证。”新昌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据介绍,三驿分别为南明驿、天姥驿、皇渡驿,九铺为市西铺、三溪铺、柘溪铺、小石佛铺、赤土铺、班竹铺、会墅铺、冷水铺、关岭铺。其中的小石佛铺清末曾改建为庵,路廊施茶,至今尚存路廊和民国时的茶碑。

  围绕着这“九铺”,新昌将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载体,建设一批唐诗文化驿站。同时,推进重要节点寺(馆)恢复,在现有大佛寺、南岩寺等著名寺(馆)基础上,修复天姥寺、沃洲山禅院、小石佛等一批重要节点寺(馆)。

  新昌徐霞客研究会于今年6月1日成立,而这只是新昌县实施“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研究工程的起点。根据《实施意见》,新昌还将成立天姥山文化研究会、王羲之晚年归隐地研究会、支遁大师研究会等与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相关的研究会。

  “唐诗之路”与王羲之、支遁大师有什么关系呢?“唐诗之路”上青山迤逦绵延,溪水清流环绕。当然,唐代诗人首先是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景色所吸引了。但,仅仅是风景的美丽,就能吸引众多的唐代诗人前来游历吗?经过研究发现,唐代不少诗人入剡就是为了寻访王羲之、谢灵运的遗迹而来。东晋时,在剡东、沃洲一带聚集着十八名士、十八高僧,王羲之和支遁大师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不少唐代诗人正是为寻访先人的遗迹而来。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道:“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其中的“王”就是指王羲之。

  吸引唐代诗人留恋于这条唐诗之路的不仅是秀丽的山水,浙东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中渐成人文荟萃之地,中国的山水诗在此诞生,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此交汇,成为当时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园。

  如今,设在新昌白云书院的王羲之归隐地研究所已经成立并运作,该所还联合新昌史志办推出了《王羲之归隐地研究专辑》,而天姥山文化研究会已经在筹备中。除了成立研究会,新昌还将推进智库建设,在全面掌握“浙东唐诗之路”领域专家学者信息的基础上,组建专家智库。

  (本版图片由新昌县委县政府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