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诗自己生长

 杏坛归客 2021-12-12

于贵锋

一件衣服,被放在大青石板上不停地揉搓,捶打,而人们都说,他们是爱她的,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但她越来越苍白,苍白得如同白昼,终于失去了时间中黑暗的部分……

这就是诗歌目前的命运。标准的横杆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诗人一跃,总有无数的横杆坠地。我用口语写作,有人说是口水;我用书面语写作,有人说是卖弄知识;书面语夹杂一些口语,或反之,有人说是消化不良;我语速缓慢,啊,太慢了,读者快睡着了;语速快了,──意象太密集,像暴雨,从读者的眼睛流过,渗不进心;我想使诗歌厚重起来,但这样是不是太呆板了,是不是得给它安上一付翅膀;我想表达一种空明的心境,但似乎远离了现实生活;你是西部诗人,你就只能写沙漠、戈壁,像你是定西诗人,你就必须写缺水,你是西海固诗人,你就必须写苦难……。但谁的横杆刚好架在大多数读者设想的位置上?大多数读者设想的位置就是恰如其分的高度?按此高度创作的诗歌就是优秀的诗歌?

或许有人会问:诗歌真的不需要标准吗?需要。非常需要。需要美,千万种美中的一种,或几种,但不是所有,因为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诗。诗歌需要真诚,良知,发现,但不能对所有的诗歌都据此来区分优劣、高下,因为我们首先要给它们下定义。诗歌需要节奏,韵律,需要表达的节制、内敛,但我们并无必要要求所有的诗歌都押韵,也没有权力不允许一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抒情。

在有关诗歌标准的问题上,我想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我们的诗评家,也不应该是我们尊敬的读者,也不是我们才华横溢的诗人,而是诗歌本身。是一首首的诗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诗歌,什么又是优秀的诗歌,从而形成了我们各自的诗歌标准。是诗歌使我们知道美是创造出来的,创造是艺术的核心。我们不能把从诗歌中获得的东西捏合成诗歌的牢笼,让诗人居住。我们不能扼杀创造。对于诗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诗名,而是他创作的自由。

但自由并不意味诗人没有自己的标准。诗人在一点点地把自己的横杆移高,或不断地变换自己起跳的位置──他在每一首诗中,跳过了不同的高度。有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跃过了怎样的高度。他跳过以后,回头看,他或许会惊讶:是不是有神秘的力量相助?

诗是一座冰山,在海洋中缓缓移动,看见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冰山的十分之一;语言的任务是,用十分之一,表达出十分之十,因此不追求语言的精确,它允许模糊,误读,它追求的是巨大的包容性;但诗并不解释什么,它来自生活,来自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它相信细节和真实的力量,它依靠语言挖出的情感之水,托举起思想之船,同时,船与水互为表达;表达的方式是由内容(包括情绪)决定的,它不是某一种诗歌观念的载体,它拒绝诗文本之外的东西,……这是我给自己设置的诗歌的横杆,我一次次地冲击着。我相信在不断的冲击中,我会逐渐掌握这门“技艺”,究竟能跳多高,那不单纯是汗水的问题。但这并不排斥我写一些简单的东西,因为简单也是一种美啊。

诗歌是一株植物,它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因为爱就有权拔苗助长。要长成一株参天大树,需要时间,需要阳光、雨水、空气,甚至风霜。也需要关怀,但我相信,诗歌更需要宽容。诗歌是自己生长的。

所以我说,让诗评家去归纳吧,让读者去选择吧,让诗人去写吧,让诗歌自己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