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过半,此时正是食冬笋最佳之时。说起广州人在吃笋的习惯上,大家很少会吃新鲜的春笋,反而是对吃笋干更为热情,当中的笋干焖五花肉,更是许多老广心目中的经典笋肴。
其实这道看似简单的菜,内里所包含的烹饪智慧,并不简单。
“雨后春笋”一语,几乎把人们对笋的印象都定格在“春”这个季节上去。所以民间素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指的就是春天的鲜笋味美爽口、清香脆嫩。
而冬笋则是是立冬前后由毛竹的地下茎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未出土,笋质幼嫩,也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菜肴。
然而鲜笋虽好,但不少老广却很少吃鲜笋,一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笋带“毒”,二是因为鲜笋难以保存,所以市区的市场里很少能见到它。
事实上,笋带“毒”的说法,源自中医对食用竹笋时,容易引起“湿毒”“热毒”的说法。其实从科学上来解释,这是因为笋中的有大量较难消化的纤维素,再加上其中还有容易导致过敏的草酸,食用过多的话,可能会引发过敏的症状。
尤其对于湿气较重的广州来说,笋更容易使脾胃虚寒的人引起“湿毒上火”。因此大家虽然知道笋的美味,但通常吃起笋肴来,都是适可而止,不敢多吃。
出于对笋的这种又爱又恨,老广无论是对鲜笋和笋干的烹调,都有着极致的研究。在传统粤菜中的数十款笋肴中,最为老广所钟爱的一道,就是“笋干焖五花肉”。
这道家喻户晓的笋肴,几乎代表了广州人甚至广东人的首选笋菜。不少人都想问,为什么这道配方简单的菜,能成为笋肴的代表之作呢?
对于这道菜的搭配机理,很多粤厨都有相同的观点:第一是五花肉的味道与笋干匹配,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五花肉的特质是肥瘦相间,油脂容易析出。
首先,笋干的味道属于清香醇厚,却又因含有草酸而微酸,味道容易析出且略显霸道。因此以笋干做菜时,为了突出笋的味道,一般会选用味道较为清淡而且容易吸收外来味道的肉类,比如猪肉、鸡肉、鸭肉、鹅肉甚至于鱼肉等。
不过诸如羊肉、牛肉这类纤维质较重的红肉类,就因为自身的味道过于特殊,很难和笋干相配的。因此,无论是猪肉、鸡肉、鹅肉、鸭肉等,从味道上来说,与笋一同入馔是很正常的。
不过,用五花肉焖笋干,明显比鸡鹅鸭要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五花肉最容易析出油脂。因为,做笋肴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把笋干煨入味。而笋干本身是“瘦物”,所以一定需要吸收大量有足够肉香的动物油脂,才能使笋干油润甜香。因此单靠食用植物油,笋干是不会香的。
而说到鸡鹅鸭,虽然本身具有油脂,但由于多分布在皮下,而且量不会太大,因此下锅与笋干同焖的时候,油脂的析出过程很慢。若果等笋干吸收满油分的时候,鸡肉鹅肉鸭肉早就变“老”了,口感极差。
而五花肉则不同,它不单“肥瘦相间”,而且油脂充足,所以基本一下锅就能跑出大量猪油,笋干就可以马上吸收,在焖煮就可充分入味了。
材料:
笋干 100克,五花肉 500克,八角、香叶、干辣椒、大葱等适量。
做法:
1、笋干提前浸泡,洗净沥干水分;
2、将笋干、五花肉切片,大蒜切段;
3、热锅倒入少许油,将五花肉煎香两面,逼一些油分;
4、然后加入香叶、八角和干辣椒,再加老抽、生抽、冰糖等炒匀,加入适量的水煮开;
6、小火焖约40分钟,收干汤汁,最后撒点葱花即可。
作为一道在老百姓餐桌上认可度颇高的美食,“笋干焖五花肉”的厨房经验就是要“泡得好”“焖得透”。
泡发笋干一般视乎其“干湿”程度而定,一般半干的笋干可以泡3—4小时,而透干的笋干需要泡隔夜。
而用五花肉焖笋干时,并不需要多加植物油,因为五花肉里本身就有足够的油分了,而焖煮时间最好控制在30—40分钟内,这时五花肉不过太韧,而笋干也会特别可口。
图文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冯睿峻
部分图片来源 | 综合网络
编辑&排版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全媒体中心编辑 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