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起源--读《先秦易学史》 
先秦易学是中国易学的真精神所在,易学史研究专家高怀民所著的《先秦易学史》介绍了易学的思想渊源和演变历程,为中国文化哲学的整理填补了空白。 该书先从”易“的字义讲起。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字书,他对“易”字有三种不同解释:指出易为象形字,即上部“日”像蜥蜴的头,下部“勿”像蜥蜴的四足。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黄宗炎的《周易寻门余论》提出”蜴善变“,进一步与周易建立起了联系。”勿“在《说文》中为”三游之旗“,有动荡不息的含义。总体而言,易字有多种解释,以第一种更为人们所接受。 这一时期没有文字,伏羲画卦,创造出八组包含哲学思想的卦象符号。周文王创造了筮术,推演出六十四卦,并编写了对应的卦辞和爻辞。周初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法,最后仅余《周易》一法。孔子及其门下、后学写了十翼文字,则易学也成了儒门六学之一。以上最重要的筮术易影响至今,其兴起于周有以下背景: 卜为筮的前身,主要使用龟甲,因为古人认为龟长寿,有智慧,且龟甲圆、四足方符合”天圆地方“的理念,被视为”天生神物“。后来龟甲不敷用,就用牛肩胛骨替代。周文王考察了蓍(shī)草,发现蓍冬天不枯死,异于其他蒿类植物;且生长时间长,经年多,更事久,能尽知。《博物志》称”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凶吉。“此外,这样的”天生神物“还容易获取,最后被选做牛骨的理想替代品。文王发明的这种新方法效果如何,我们从《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来一探究竟。1,《国语》中记录了晋公子重耳亲自筮得众筮史认为的” 不吉“,但司徒季子称”吉“,并说了一大套道理。2,《左传》中也记录了南蒯想叛国,筮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但子服惠伯却认为”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筮术给人感觉已经失去了神圣性。之后,孔子对易学又进行了改革,抛弃了筮术,增加了哲学义理,推动易学进入儒门易时期。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不合传统的说法,可能会引起争议。而很多真相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难以考证,本书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读者也不妨兼听则明,择其善者而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