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郝万山讲伤寒论(二十)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寒假热证

第 11 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最常见到的一组症状,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是阴证。

第 7 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多人都认为,这条所描述的是阴阳分证。

可是这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讲的另外一种特殊情况。

病人身上摸起来是热的,可是病人反而要加衣覆被,向温就火,这个热可能只是在皮肤的一种假象。皮肤是疾病的表面现象或者假象,而骨髓是指疾病的本质,内里,疾病的真实情况。即热在皮肤是表面现象,寒在骨髓表明是真正的阴寒内盛,实际上是寒证。

这是真寒假热证,或者阴盛格阳证,阴盛阳浮证。

阴盛于内,阳浮于外,阳气是含有热量的,能够释放出热能的细微物质。当虚阳被格、浮于体表的时候,在体表出现了热象,但是疾病的本质确是阴寒内盛,寒邪盛而真阳衰。所以说是寒在骨髓,热在皮肤。

有一个小伙子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住院。

他的病已经到了晚期,血红素只有几克,白血球只有几百个,出血现象特别明显,不敢刷牙。即使不刷牙,他的牙龈也是经常有血痂。因为血小板少,面色苍白,唇爪不华,畏寒蜷卧。即使天气已经很热,他也要盖着毛毯和棉被,外加一个棉大衣。

由于白血球很低,又合并了感染,他就发高烧,体温达到39 度以上。

医生使用了各种抗菌素,可他的发烧就是不退。改用中药,如辛凉清解的,甘寒的,苦寒解毒的,也无效。只好请出奇方治奇病的老中医宋孝志老师来帮忙。

宋老摸了摸脉,了解到小伙子总是口干,想喝水,就问他想喝凉的还是热的。

小伙子犹豫了半天,也没给出确切的回答。宋老师叫作者给病人倒半杯热水,半杯凉水,想看看他到底想喝哪一种。小伙子慢慢伸出手,一碰到凉水杯,马上就缩回来了。然后再去拿起那个热水杯,慢慢的喝了一口,过了半天才咽下去。

宋老师看明白了病情,就开始开了一个四逆加人参汤的方:

第一个药,炮附子10克;

第二个药,干姜10克;

第三个药,红参10克;

第四个药是炙甘草6克。

作者一看就愣住了,病人出血,发烧,不能用热药。所以,我们用的是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石膏、知母,而宋老师用炮附子。 

在交流过程中,作为中医大夫的作者完全用的是西医术语,被老中医的宋老嫌弃不符合中医辨证的特色。

宋老看作者不敢用热药,也不解释,放下方子,扬长而去。

为了稳妥起见,作者和主管医师就尝试性地使用了这个方子。

用了三天,体温有下降的倾向。一个星期后,就完全退烧了。

事后,作者再向宋老请教。

宋老讲到"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就是阴盛阳浮。持续的发热是虚阳浮于外的一种表现。

作者才记起这是上大学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伤寒论》中的一句。

当时,同学们听讲认真,并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伤寒论》原文。等以后学了内科,临床各科,再加上烦琐的临床实习,早就把低年级所学的这些功课忘到九霄云外了。

宋老指出,这个病人盖了那么厚的被子,这不就是虽然他发高烧,“身大热,反欲得衣”吗?

而且他心里烦热,却是有些虚热,就不能确定想喝热的还是想喝凉的。他想喝凉水,当摸到这个凉水杯的时候,觉得冷,马上就缩回来了,这不就是真寒吗?

对于诊治,宋老非常严厉地批评作者,用银花这些药是想救人还是害人?

这个小伙子用了人参四逆汤后,烧退了,以后再也没有发烧。

当然有许多疾病,只能治疗,却救不了命。由于血小板太少了,三个月后,这个小伙子死于脑溢血。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是根据病人的主观愿望"反欲得衣"来判断这是真寒。

实际在临床上,还可以观察舌苔、观察脉象,观察二便来判断寒热。像这种寒证,就可能存在舌淡,苔白,口淡不渴,脉微细,大便偏稀,小便清长这些症状。

真热假寒证

与上面相对的,"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个"身大寒"主要是指摸上去手脚是发凉的,手足厥冷。可是病人反而不多穿衣服,不盖被子,表现了一派烦热的临床特征。

这种手脚发凉就是表面的寒,而疾病的本质是真正的热,即真热假寒证。

实际上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这就是厥阴篇所说的热厥。

这个"身大寒"不是全身冰凉,应该有胸腹灼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以及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症状。

在厥阴病篇第 350 条,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就是讲的一个真热假寒证的里有热,里热没有成实的时候的治法。"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疮烂赤"提出了“下”的原则,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子。具体的方子在"可下病脉证辨治篇",提出了用承气汤、用大柴胡汤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