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峨嵋吹雪 2021-12-13

不妨拿《论语》来举例。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

卷一开篇就是《学而》。第一句就很有意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上来就这么教导你。

原文有趣,对它的解读更有趣。

据说有一则轶事。

有一天,老师给孔方、钱宝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经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

讲完,老师问道:“你俩听懂了吗?”

“听懂了,听懂了!” 孔方、钱宝齐声回答。

老师听罢很高兴,便对钱宝说:“那你连起来讲一遍。”

钱宝站起来,摇晃着身子讲道:“孔子说,学习虚字眼,时常温习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高兴的虚字眼!”

知道了这个趣事,有事没事,今后您都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身边没人,你可以没事偷着乐;身边有人,您可以跟人一起乐。从这,就可见读书这买卖是多么一本万利,优质高效。

再举一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这一段,讲陈亢这位孔门弟子遇到老师的宝贝儿子孔鲤,灵机一动提出问题:“你是不是从我们老师那里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训?”

孔鲤这小朋友很实在,回答说,没有啊,曾有一次他独自站着,我趋过庭中。他问:“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有一天,他又独自站着,我趋过庭中。他说:“学过礼么?”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不知道怎样立身。”我乃退下学礼。我只听过这两件事。

陈亢退下,喜不自禁。在那里自言自语说,问一件事却学得了三种道理。知道了诗的重要,知道了礼的重要,又知道一个君子老师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私心。

这里的诗当然是指诗经。对于今天的人,诗经的重要性依旧不小,因为它是中国的众诗之源,读懂弄通了诗经可以贯通许多学问,动物、植物、人情世故、爱恨情仇等等等等,诗经可谓包罗万象。对表情达意,说话、写作都善莫大焉。

这里的礼当然是指礼经。对于礼的重要性,某国在某段时期曾予轻视,以至于这里许多人出国旅游时丢人现眼,那里又有许多人来国旅游时心生鄙夷。当然,当时的礼与今天的礼有所不同,但不学礼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这句话,一点都不失其现实意义。

再看看陈亢的心中暗喜、窃窃私语吧。是他先有了对老师的怀疑,然后才会那么问。有了孔鲤的那段答,才验证了孔子的另一面。这里面,就可见古人心中早已有了公与私,也可见做人表里如一的重要性。人情世故,都在其中。

“半部论语治天下” 那句话,良有以也。

2019年5月1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