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亡大致与秦同

 峨嵋吹雪 2021-12-13

看罢《中国历代战争史·隋》,沉吟良久。
一开始想的是李密和翟让。起初是翟让率领的队伍大,李密前往投靠。帮翟让谋划方略,联络各方,很多人都被说服,前往投靠。翟让自以为不如李密,于是推举李密为主。
两人合力打了不少仗,取了不少胜。尤其是收纳了不少文臣武将,那帮英雄后来投唐,如徐世勣、魏征、秦叔宝、程知节、王伯当等等,先后立下大功。
但是随着事业发展,翟让的一些亲信就开始不再信任李密,甚至建议翟让除掉李密。翟让当然没有听从,但是有人把密信报告给李密,李密就留了心。趁着翟让不备,杀了翟让,并了他的队伍。
这当然除了李密的后患,但也为李密的失败埋下伏笔。因为他手下不少人本来就是翟让的好兄弟,很多人因此颇不自安。所以到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战败,就有些兵败如山倒。
从这个角度说,“师克在和”。内部团结才可以打胜仗。
再从李密的角度说,“私心害公”。你有私心,别人也有私心。《阿房宫赋》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说白了人人都有个私,关键看你把你的私怎么放。如果只顾一己之私,早晚就会被抛弃。
隋炀帝的失败也在于此。可以说隋炀帝的失败略与秦同。
杜牧概括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导致秦灭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所谓戍卒,其实戍卒本身就是士兵。换句话说,秦亡亡在自己的士兵。
,隋亡其实也在于其士兵。表面看是因为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三征高丽,甚至还曾想四征。征讨高丽就需要内部征兵,隋炀帝征兵还特别多。征的兵多吃粮就很多,导致运粮负担非常重。由于路途遥远,首战高丽伤亡惨重,很多人就拒绝当兵,拒绝运粮,于是就逃亡。而隋炀帝的法令严苛,凡是不死在前线而逃亡者,被抓到之后一律砍头,毫不商量。
从隋炀帝的角度说,这是必然的,权威所在,令行禁止。但从士兵的角度看,他们不愿去送死。两害相权,横竖是死,死在官府刀下不如反戈一击。于是如隋唐演义描写的情形,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天下大乱。
秦呢,陈胜、吴广俩人核计的也是这件事,“等死,死国可乎?”
没把士兵安抚好,执法严苛,王逼兵反,这就是秦与隋亡的共同原因。
他们之所以会把自己的士兵给逼反了,表面看是因为执法严苛,骨子里还在于私心太过。把一己之私放在天下人面前。
这一点,可以看看隋炀帝临被杀死前怎么被指责的。
马文举数帝罪曰: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过,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
我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违天不祥。”君应以民为天,隋炀帝一意孤行,违背民心民意,败亡就是必然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在导致他们败亡的途径上,秦与隋还有相同或曰相通处,那就是顶层惨遭蒙蔽
秦二世被赵高蒙蔽,当时山东大乱,陈胜、吴广、项梁、刘邦等队伍扩张地盘,攻城略地,形势严峻。秦二世所听到的只是些小几个蟊贼,不足为患,大好河山还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该干嘛还干嘛。
隋炀帝呢,被虞世基、封德彝等人蒙蔽,根本听不到真情实况。
比如,东都洛阳被李密攻打,战况吃紧,他儿子越王侗派元善达冒死送信到江都求救,称“李密有众百方,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归,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云云。因欷歔呜咽,炀帝为之改容。但虞世基进曰:“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炀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治今浙江金华县)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是后人人杜口,莫敢以贼闻。
你看看,虞世基聪明吧。他帮助分析得好啊,你说李密围困严密,你元善达怎么来的?隋炀帝一听,冲冠一怒,小人胆敢耍弄于我。别跟我胡扯,去催粮去。大家一看,实话不能说,谁说谁吃亏。听不到实话,再做决策,能高明吗?
而他们之所以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大概是源于所谓的“神圣自尊”之心理吧。当最高层自我感觉特别好时,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就开始了,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