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方红:《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出版(附薛永年序)丨202112-45(总第1868期)

 思明居士 2021-12-13

《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

丨李方红 著丨

文章图片1

《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

24.3万字 450页

ISBN:9787503963803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1年6月

文章图片2

内容简介

《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是学者李方红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积累下,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综合性著作。该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美术史风格学的研究方式,还将图像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视觉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入其中,重新梳理、再现和重塑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的整体面貌和生态。本书共有五章,在向读者厘清徽宗绘画研究的范式转变后,从徽宗文治的政治特点与文化传承,到宫廷绘画与文化绘画的对比,再到宋徽宗与宋元绘画在面貌和理论的转变,从而总结出徽宗绘画的历史意义与政治使命。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作者简介

李方红,山东邹城人。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画论研究及版本校勘等。

文章图片5

(薛永年先生)

第一章 徽宗绘画研究的历史与方法

第一节 单一与多维:徽宗的历史面相

第二节 艺术与政治:徽宗绘画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分界与关联:徽宗绘画研究的范式转变

第二章 徽宗文治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徽宗早年的艺术教育与交游

第二节 文官系统下的私人收藏

第三节 皇室文化权威的重建

第四节 徽宗朝的画学

第五节 重塑画史正统与谱系

小 结 重构斯文:文化传承权威的再确认

第三章 宫廷绘画与文人绘画

第一节 北宋中后期文人绘画的发展

第二节 徽宗朝之前宫廷绘画的艺术实践

第三节 徽宗朝宫廷绘画的新风格

第四节 南宋绘画的发展

小 结 开创典范:宫廷绘画对文人绘画的借鉴

第四章 徽宗与宋元绘画转变

第一节 宋元绘画转变的画史意义

第二节 诗学的唐宋转型与诗画一律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徽宗的绘画遗产

小 结 宋元之变:文史视野下的徽宗绘画

第五章 徽宗绘画的历史意义与政治使命

第一节 余音绕梁:徽宗绘画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千古绝唱:宫廷绘画的消长

小 结 游艺与文治:徽宗朝的绘画活动

参考文献

图版与表格

后记

序 / 薛永年

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中国美术史上,宋代同样是一个无可争议的高峰。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科确立以来,宋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宫廷绘画和徽宗书画的研究成果亦颇显著。进入新世纪之后,纸本《宋画全集》的出版,推动了宋画研究的热潮。文献与图像的电子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获得博物馆所藏高清图像与检索图书馆所藏种种文献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极大方便,宋画研究自不例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正在山东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方红,投入了宋代宫廷绘画的研究。他不是研究经典巨作,不是研究画论,也不是研究画院制度,而是按照太史公主张的“通古今之变”,通过画家个案,研究“宋元之变”,写成了《宋元绘画转变中的马麟》。

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这种从研究南宋宫廷画家探讨宋元绘画之变的思维,离不开他对研究方法论的考究。《宋元绘画转变中的马麟》完成于2012年,翌年他就以弘毅的笔名在《中国书画》杂志上发表了《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一文。此前,很少有文章系统评介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新时期最早的文章,可能是我以访美所知在《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发表的《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稍后,《美术》杂志在1989年第5期刊载了林嘉琳的《美国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概况》。因此,弘毅是谁?他在哪里工作,具有怎样的学术背景?引起了我的兴趣,经过向《中国书画》杂志了解,我认识了正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的李方红。

李方红考取博士研究生入读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比较注意宋代历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阅读了大量新的成果,包括国外近年的论文,也关注宋画的收藏鉴定,潜心阅读原始文献,点校了厉鹗的《南宋院画录》,还瞩目学术前沿,积极参加历史学界的宋史研讨活动。他在马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向北宋追踪画史上“宋元之变”的来源。正如他在硕士论文中所称“徽宗时期的画学与文人画的理论为马麟绘画风格中的诗意表现提供了理论来源”,而“基于新儒家'文以载道’的主张,翰林图画院的艺术,不仅仅是诗和美的艺术,更是道德和政治理想的艺术,……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第一次身体力行了这样的文艺主张。”于是,他的博士论文确定为《徽宗朝宫廷绘画再探》。

以往对宋徽宗的美术史研究,多是政治上如何昏庸误国,艺术上怎样卓有建树。二者是分开的,没有深入寻找他的政治与艺术有没有联系。对于他的诗书画的研究,也是分别进行的,既没有把他的多才多艺与他身体力行的诗书画结合联系起来,也没有把他指导并示范性投入的艺术实践与他主持的《宣和画谱》中的理论见解联系起来。对宋徽宗画院的研究,单独讨论画家名作、画院制度、《宣和画谱》、画学教育、宫廷收藏、画院改革的较多,综合的研究还不大够,特别是没有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把画院作为徽宗政治文化理念的系列举措之一来考察,也较少从徽宗画院绘画作品中诗书画结合在画史中的开启作用来认识,更几乎无人提及徽宗画院绘画实践与宣和画谱按新的理论主张重塑画史传统的联系。

文章图片6

李方红的研究,为了开拓新生面,致力于在关联中深入。他试图把徽宗朝宫廷绘画的研究,放在徽宗追求“三代圣王”政治理想的背景下,把后来并入画院的“画学”作为“崇宁兴学”的一部分来看待。他在史学的“唐宋之变”与绘画史的“宋元之变”的宏阔视野下,把徽宗朝宫廷绘画实践放在文化史与政治史、文学史与美术史的关联的境域中进行考察,从徽宗出发于文治的艺术传承与综合、宫廷绘画对文人绘画的借鉴、宫廷绘画重视的常形文人主张的常理的结合、宫廷绘画对文人画诗画一律的吸收、徽宗率先在画面实现诗书画结合等等方面,把宋徽宗既作为一个直接领导历史上最兴盛的画院的皇帝,又把他作为诗书画兼善的文人艺术家,讨论他主持并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与北宋政治文化的关系,论述他提倡并实践的艺术方向在中国绘画宋元之变中的先导作用。

这篇论文不仅吸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尝试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的融合。他可能受到两方面的启发,一是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绘画与政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二是陈葆真绘画与诗歌结合的研究方法。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方法论的自觉,说他自觉,不仅在于他的研究方法与时俱进的跨越性,而且在于他对跨学科研究中方法论的反思。2019年,他发表了《通变与反思——宋代绘画研究中的分界与关联》一文,其实,这种反思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已经产生。他讲的“通变”大约是为推进研究在方法上的新变与融通。而“反思”实际上是省思如何既改进旧有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又不落入新的陷阱。在李方红看来,把握分界与关联,正是倡导跨学科研究而不脱离本位的关键。

20世纪40年代末,曾在美国围绕中国美术史研究掀起的汉学方法与美术史方法之争,其实是取证于文献传记的方法与风格分析方法之争。风格分析的方法是研究美术史的基础方法,美术史的研究离不开作品的视觉图像,离不开艺术家的风格创造。但风格分析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研究方法不仅取决于研究对象,也取决于面对的问题。这些美术史问题包括:作品的题材、意义、功能、鉴藏、传播、以致左右了艺术生产的艺术制度、体现了一个时代艺术导向的理论观念等等。因此学者的研究早已采取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甚至跨学科的综合的方法,李方红正是如此。

研究对象是生动丰富的,处于各种复杂的联系之中,自然也会成为多种学科的对象,为揭示以往不知的内在联系,就要注意美术史相关学科的关联,重视研究中的学科交叉。以美术史发展里的中国画而论,不同的中国画,往往含有哲学性的因素、政治性的因素、社会性的因素、文学性的因素、书法性的因素,研究者忽视学科之间的关联就难于借鉴突破与创新。李方红对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则注意到绘画与政治、绘画与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借鉴融合了相关学科的方法,在阐述徽宗朝宫廷绘画与两宋之际的绘画风格的转变以致“宋元之变”的深层关系上取得了新的成果。但他在研究中也清醒地意识到学科的边界,亦即本学科的独特任务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丢掉美术史本学科作为视觉文化的特点,从而使他的研究论述得当,有所突破,也为推动学术的深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文章图片7

现在他对论文进行了增补,并更名为《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较当初的论文更为完善。最主要的增补之一,是补充了北宋文人收藏观念对徽宗的影响。他指出北宋文人士大夫形成了新的书画收藏观念,把书画收藏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宋徽宗通过与王诜、赵令穰、米芾等人的文艺交往,接受了这一书画收藏的新观念,对于他继位后通过收藏重建皇室文化权威的行动有较大的影响。之二是补充了南宋宫廷内外绘画的关系。他指出南宋宫廷基本继承了徽宗的文艺政策,但是在推动宫廷绘画的力度上有所减弱,不仅宫廷画家的创作风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外的画家,而且院外画家也影响了宫廷绘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的势力相对平衡,至元代才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方红在提供出版之际索序于我,我于是略述所感如上,以为引言。

宋史研究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