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人读论语 33 | 中医预测

 周氏纵横 2021-12-13

中医预测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只要有相关材料,孔子便可以推测不同时代礼的情况,“十世”与“百世”可谓久远,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文化的掌握极为自信,这与中医推测有共同之处。中医人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相关特征,便可以了知患者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预测患者未来的情况,当然这异于江湖术数,也异于西方所谓的逻辑推理,中医在本质能够把过去和未来联系于现在。《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真正的中医人在治病方面是“过去心可以得,现在心可以知,未来心可以晓”。试以两个非中医的例子陈述这个话题。

孔子曾经评价子路的人生结局是“不得其死然”,对于“不得其死然”这句话的解释,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尹焞的注释:“子路刚强,有不得其死之理,故因以戒之,其后子路卒死于卫孔悝之难。”孔子之所以如此评价,是根据子路的刚强性格做出的预测,认为他不得善终,目的是警示子路要注意改正。看一个人的面貌,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就能够预测他的人生结局,究竟这是中医还是江湖术数呢?不过,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于这句话的注释是“谓不得以寿终”,意思是子路不会因病老死于家中。对于最后“然”字,钱穆先生注释“此处'然’字乃未定之辞,非谓其必然。”也就是说以子路的性格,其必不会甘心老病故于床榻之上,因为子路有壮士马革裹尸还的豪情。

中医人通过“望闻问切”了解一个人,是有现实根据的,例如历史称清朝的罗萱貌温雅,文翰流美,性极恬适,从军十余年,不趋便营利,亦不图进仕。罗萱是曾国藩最早招到的重要幕僚之一,而曾国藩之所以看重他是因为他的声音。有段时间曾国藩招揽人才,每天都有百十人到营中报名,曾国藩都是一一召见,问询长短,稍有才能的人都留了下来。某天曾国藩因困不想见客,正在似睡非睡时,忽然听外面争吵声,起身向窗外望去,见到一位身材不高,只穿一件单衣的青年人被守卫拦住,听其声音朗朗,气质非凡,但任凭怎样讲,守卫仍不放行。青年人也不气馁,大有不见曾国藩不罢休的气势。正在僵持之际,曾国藩推门而出,并喊住守卫,并对这个青年人说:“听君的声音爽朗圆润,必是内沉中气,才质非凡之人。”于是将罗萱引入上宾之位,随后曾国藩决定让罗萱掌管书记,日常文牍往还也一并交给他处理。咸丰五六年(1855—1856)是曾国藩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客居江西,兵饷不宽足,又受太平军石达开部不时攻袭,不用说安生休息,性命也时有不保。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还必须经常奏报军中缓急。罗萱上马能操剑,下马可以走笔,文武兼通,是难得的人才。曾国藩每次有上疏,罗萱都能操笔如流。有时“警报骤逼,势危甚”,罗萱也“甘心同命”;又时常调节诸将之间的矛盾,使各当其意以去。在瑞州,罗萱与刘腾鸿等与太平军展开殊死大战,八战皆捷,取得了瑞州战役的胜利。后来在同治八年,罗萱遇伏战死,年仅43岁。

中医的预测功能并不神奇,更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有效的提醒,以达到预防的目的。《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讲的都是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如何预先预防。

孔子自信能够“百世可知”,所以孔子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圣人;中医预测的途径很多,例如“五运六气”,但无论如何,只有掌握预测的能力,才谈得上是合格的中医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