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画题」陈安明山水画(008)传移模写

 韩状元 2021-12-14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1.四岭八峰150x179

[每周画题]陈安明山水画(008)传移模写

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六法之一,“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中国画的学习方法。意思是画法可以通过师承借鉴和传播接踵前人的经验,运用移画流布摹写的方式进行绘画技巧的学习。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 所以,既“师古人”欲得古人“师造化”得心源,传以古人之法度,移至自家之心思,“师造化”是印证古人,求得对造化的理解,加强心源之所得,不忘古人之法度,从古画中脱胎换骨。 “移”能让你真正地进入传统,与他相应,并得到他的传承与发展。“传移模写”经由逼真,换骨,脱胎,脱胎换骨完成临摹到创作的蜕化。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移写”也进行了阐述,在第五品“刘绍祖”条说“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至于雀鼠笔迹,历落往往出群。时人为之语,号曰移画,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在谢赫的时代,书法已经自觉,并且画家也将书法演画法,其“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就是一个重要例证。顾恺之的《魏晋盛流画赞》中就有“写自颈以上,宁迟而不隽,不使远而有失”,用“写”来代“画”。因此谢赫所指的“移写”就是“不闲其思”的写实。“传移摹写”是学习中国画的心法。当你能够心摹手追,去感知和相呼应的时候,当你能够运用“传移摹写”的心法时,从你的画中也就显现出来了。从“绝似”到“似与不似之间”到“绝似绝不似”,这也是中国画追求的境地。

文章图片3

2.夕阳归舟109x134

“传移模写”是学画的基础

在古代,任何画家在学画都要经历一个“师古人”或经历师傅带徒弟传承的重要阶段,这就是“传”。“移”是移动,往前移为发展、往后移为倒退。中国画的临摹范本是要有选择的,古代师傅是起着“模” 的决定性的传授作用。“模”除了通“摹”之意,应该有经典模范和师傅楷模的作用,以经典为师、由模范而师传,而得到传成和发展。传移古人的经典向名师学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临摹。 “写”,反映了中国画的高度。王维指出:“传神写照,虽非巧心。审象求形,或皆暗识”。 正如张彦远所说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朱景玄提出的“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 宗炳《画山水序》中“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于是,中国画 “写意而畅神” ,代表了画家的生命气象,也是中国画呈现的现象本质。所以说,“传移模写”是学画的基础。

文章图片4

3,山带龙须156x178

黄宾虹的“勾古画法”

黄宾虹专于画史研究,能够衡校古人,辨别其优劣成败,提出“唐人刻划,宋人犷猂,元季四家出入其间而以萧疏淡远为之”的观点。他曾对学生说:“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文章图片5

4.山水110x133

从表面上看,黄宾虹的画稿与原作貌似的极少,这与他的临摹态度有关。“临摹古人名迹,得其神似者为上,形似者次之。有以不似原迹为佳者,盖亦遗貌取神之意。古来各家用笔用墨,各有不同,须于名迹中先研求如何用笔,如何用墨,依法对写,与之暗合,是为得神。若以迹象求之,仅得貌似,精神已失,不足贵也。”又说“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黄宾虹的临古画稿。如其所言,“观古名画,必勾其丘壑轮廓,至于设色皴法,不甚留意”。这种临摹古画时所用的速写式勾勒画法,即黄宾虹所谓的“勾古画法”,是他有关“出繁入简”的思考与实践。黄宾虹说“勾勒属笔,皴法属墨”,“画法之妙,纯视笔法”,他还认为,画有章法而乏笔墨者,可通过“摹”“取其位置得宜”;画有笔法者,可通过“临”“得学其用笔”,而“有笔有墨者,只可与人观览,以用墨非临摹可得,必待平日之练习功候而成”。

文章图片6

5.山色75x69

陈安明“胸中读万卷书,足下行万里路”

导师龙瑞,他完整地参与了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画所有的变迁、纷争和实践,但他不回避困境,思考、总结出中国画还要从中国画的自身发展规律中来的道理。倡导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学术主张,正是源自于他的艺术反思和实践。陈安明的绘画在国家画院期间,在导师龙瑞学术指导下,从早期“四王”的学习,又进入到对“元四家” 的临摹和研修。由其,对王蒙的临摹学习为陈安明的山水画发展定下了发展的方向。当时,老师要求古画线条临摹作业论“斤”检查,其中王蒙的一幅画他就下决心临摹100遍。如果探究陈安明的画学路径,我们会发现他在脱胎于王蒙的同时,又兼及元季其他三家笔意。以“王蒙”为中心 , 上溯唐、宋各大家的作品如王维、大小李将军、董巨 、旁及明朝“吴门”四家,又至“清四僧”并流览於回于诸家的经典之中的一个宠大的“传统”系统。这种刻苦认真的学习,达到: “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然后“详其离合异同之旨,采其涵源派别之微,博览古今学术变迁之原”。“胸中读万卷书,足下行万里路,自然脱去尘俗, 睿发灵机 ”之精神。陈安明他把自己的山水画,定位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大格局和情怀中,“传承、发展、经典、畅神”是他对“传移模写”的意义的更深一层的见解。(文/志实)

【作品欣赏】

文章图片7

6.山齐水静142x155

文章图片8

7.斜阳109x124

文章图片9

8.晴川进艇99x68

文章图片10

9.望江南100x69

文章图片11

10.清气108x92

文章图片12

11.清风明月110x134

文章图片13

12.秋气晚山110x132

文章图片14

13.秋水89x100

文章图片15

14.远芳晴翠101x79

文章图片16

15.雾海千峰75x69

文章图片17

16.野望72x43

文章图片18

17.峤风秀水89x100

文章图片19

18.岭上飘霞105x120

文章图片20

19.春风作彩149x178

文章图片21

20. 行舟81x89

文章图片22

21.逗春108x103

文章图片23

22.高山瀑声81x89

文章图片24

23.秋雨秋风100x68

文章图片25

24.水云乡247x124

文章图片26

25.梅香入翠楼120x137

文章图片27

26.流水过云141x155

文章图片28

27.墨香情悠35x132

28.山绿水韵35x132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