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的刑事风险|浅析“企业合规不起诉”的罪名范围

 路昊鑫律师 2021-12-14

01 

企业的刑事风险现况

企业的刑事风险即是在经营及生产活动中,其部分行为或员工行为触犯《刑法》,或者企业外部人员针对企业进行犯罪行为,造成企业本身需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风险。

根据《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2020)》所统计的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之间上传的刑事判决案例,共检索企业家犯罪案例2635件,企业家犯罪3278次,共涉及犯罪企业家3095人次。

在2020年3063名犯罪的企业家中,有3005人犯罪的案发环节明确,其中在日常经营环节案发数为1303人次,在财物管理环节案发人数为395人次,在融资环节案发人数为601人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犯罪的规模大于国有企业家,从侧面也反映除营商环境方面的因素外,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空间,对民营企业的合规管理也理应提上日程。

02 

合规不起诉罪名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我们通过检索,整理了15个合规不起诉的案例,供读者参考。

1. 张家港市L公司、张某甲等人污染环境案

2. 上海市A公司、B公司、关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3. 王某某、林某某、刘某乙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案

4. 新泰市J公司等建筑企业串通投标系列案件

5. 无锡F警用器材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6. 宁波某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走私普通货物案

7. 深圳某公司走私普通货物案

8. 佛山某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9. 惠民机电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10.健佳数码公司假冒注册商标案

11.潘有某、潘元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12.徐某甲、徐某乙违法发放贷款案

13.无锡市某科技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14.长宁区多家小微企业虚开发票罪

15.岱山县某公司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从上述典型案例来看,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多与企业经营行为有关,比如污染环境、串标、行贿、虚开增值税发票等。延伸分析来看,具体的罪名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环境罪、破坏自然资源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走私犯罪、银行保险企业犯罪、地方金融组织犯罪、税收犯罪、商业贿赂、扰乱市场秩序犯罪。

而2020年涉案企业及企业家触犯频次最高的前五个罪名分别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职务侵占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合同诈骗罪,五个罪名占2020年度犯罪频次总数的48.48%。

03

相关规定

《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第3条将企业合规的罪名限定为经济犯罪、职务犯罪。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等机关制定的《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考察制度的意见》将合规考察的犯罪罪名明确为为污染环境罪、破坏自然资源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走私犯罪、税收犯罪,商业贿赂、扰乱市场秩序犯罪。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毒品犯罪、涉黑涉恶犯罪的案件不适用企业合规试点和第三方机制。04

最后的话企业刑事风险具有易发性、双重处罚性等特点,企业经营全过程、各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治理和预防企业刑事风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企业合规不起诉”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理企业犯罪的有效方式。改革无止境,探索亦无期。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是一项新兴的改革试验,期待未来有更多建设性的研究,真正做到依法督促涉案企业合规管理,将严管厚爱落到实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