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热证的遣药思路

 读书人心系天下 2021-12-15

一切疾病,就病性言之,不外寒热两类,故热证可以见于任何部位。

以脏腑定位,则五脏所属皆有热证;以热势浅深定位,则卫、气、营、血各部都有热证。正因如此,卫气营血与脏腑辨证,才能成为热证的辩证纲领。邪热为患,常见纯热无湿和湿热互结两型,涉及气血津液各个方面。

纯热无湿之候,以湿热阴伤为其特征,当从卫气营血辩证,病在气分,每多耗气伤阴;病在血分,每呈耗血动血,总以热盛、津伤、好气、动血为其病特征。

若系湿热为患,当从三焦论治,而有热盛湿微,湿盛热微,湿热并重之分。热盛自当清热,但须恰到好处,寒而勿凝。寒凉太过,将会克伐阳气;病重药轻,又有药不胜病之虞。要想做到寒而勿凝,必须注意因势利导而令热有外出去路。

导热外出的去路有三:体表之热,清中寓散,葱豉白虎汤用葱豉疏表泄邪,清营汤用银翘透热转气,羚角钩藤汤用桑菊疏散风热,都寓此意;

湿热为患,清必兼利,借助渗湿之品,引导热从前阴而出,导赤散之用木通,龙胆泻肝汤之用木通、泽泻、车前皆是。脏腑实热,清中寓泻,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凉膈散、泻心汤等之用大黄,都有导热下行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