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是满族文化嘛?

 历史最美 2021-12-15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枪君

字数:2669,阅读时间:约5分钟

关于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历来争议纷纭。明粉中的极端人士甚至认为《红楼梦》并非曹雪芹所作,而是某个大明遗老。但事实上《红楼梦》当中却又体现出一些清代旗人生活方式的痕迹。因此颇有些神秘人士声称——《红楼梦》是满族文化的代表。

譬如贾宝玉出场时,“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按《天工开物》,倭缎是以日本人的方法织造的丝绸。这个玩意在明朝后期,用宋应星的话说是“华夷皆贱”,汉人蒙古人都瞧不上,只有东虏(夷)贵之。由此可见女真和日本的互相交流。

《红楼梦》当中也若隐若现地出现过辫子,如宝玉的描写“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但这辫子并不常见,往往又给写丢了,作者似乎在回避辫子。且即是上述宝玉的辫子,也和清代辫子不同。

又如七十五回【贾母笑问道“这两日你宝兄弟的箭如何了?”贾珍忙起身笑道:“大长进了,不但样式好,而且弓也长了一个力气。”贾母道:“这也够了,且别贪力,仔细努伤”贾珍忙答应几个“是”】,这一节就写了贾宝玉修习射术,似与满洲崇骑射的习俗相符。

但这一切,终归是些蛛丝马迹,更像是作者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自然写出的,而且实际上还在回避。

富察·明义《绿烟琐窗集》有《题红楼梦》。题下小注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后世一般以此考证红楼梦作者是江宁曹家后裔曹雪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基本公允的。曹雪芹应当是受当时旗人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红楼梦中透出不少相关痕迹。

然而,《红楼梦》当中,却又有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作者不设定背景在清朝,一是避清朝文网,二也是显然不喜清朝之故。曹氏被清朝抄家,曹雪芹落到"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的境地,其憎恶清朝也是非常之合理的,并不能以此说作者是大明遗老。

然而《红楼梦》与大明遗老会不会有关系呢?笔者认为实有之。

如红楼梦中《嘲顽石幻相》一诗——“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白骨如山忘姓氏”一句极为惨烈,似不仅是说佛理中的无常,而显然影射明清易代之事。以曹雪芹的败落世家公子身份,不至于凭空想出如此惨烈一句。原著中更写,有一面镜子,名叫风月宝鉴(红楼梦原名),用正面照,可看见公子红妆,反面照出白骨森森。照镜子的人(贾瑞)被警告,千万别看前面。看背面才是会看。

实际上,《红楼梦》一书是很可能有不止一本前置著作的。曹家被抄家时,曹雪芹年方15岁,此前曹家已经败落严重了,贾宝玉原型一般被认为实是曹雪芹的叔父曹頫。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参考了其叔父所作的自传,所以才能将世家鼎盛时的情状写得恁般真实,而书中许多旗人文化的痕迹也源自于此,曹雪芹虽多番增删,但终难以完全清理干净。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曹雪芹既然由于家门破落,生活疾苦,产生反清思想,必然和许多反清复明人士暗中交游,并得到了一些大明遗老的著作,作为参考。其书中的“白骨如山忘姓氏”这些句子,就是从这些著作当中受到的启发,或直接借鉴而来。

关于曹雪芹的反满情绪,颇有研究者论及,包括吴恩裕、余英时、周思源、张俊、沈治钧等人,绝非只是当代民间观点。

余英时更指出,清朝前期旗人知识分子,许多也有明显的反清情绪。曹雪芹的交际圈中,敦氏兄弟、张宜泉都是写过「反诗」的旗人,他们甚至把明朝称为「故国」。在清朝前期忆明反清的知识分子中,有和邦额这类正宗满洲旗人,更有二敦兄弟这样的宗室子弟。可以推测,把明朝视为精神上的原乡故国是他们那一代被压抑的知识份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无论满汉,所以明亡之痛应该是他们最熟知的一段历史。

显然,即便是旗人知识分子,也普遍对于爱新觉罗氏统治下打压汉文化,拒绝全盘汉化的政策不满。这自然是因为华夏文化之博大精深有着渊海般的吸引力。乾隆朝时名臣鄂尔泰之侄鄂昌作《塞上吟》称蒙古人为胡儿,而被乾隆皇帝所诛杀,足见乾隆朝“国语骑射”的政策下,高度汉化的满洲知识分子倾慕汉文化,希望全盘汉化而以汉族士绅名族的身份享受特权,与野蛮的满洲文化的矛盾达到一个极为激烈的程度。

因此《红楼梦》的诞生,是从明末至乾隆朝一系列反清文人的文稿和思想精华的汇精集萃,为曹雪芹博积约取,批阅五载,增删十次,成为红楼之定稿版,才有这一旷世著作。

有人又会说,即便曹雪芹有反满情绪,但曹家是八旗包衣,曹雪芹就是旗人,《红楼梦》还是满族的文化成就。

这样说的人,必然不知道爱新觉罗氏一直并不将汉军视作满人,更不知道乾隆朝的“汉军出旗”。雍正曾对臣下说:「惟望尔等习为善人,如宗室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汉军中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

雍正皇帝,整天拿“汉军习气”挂在嘴上、写在笔下,用来骂人,大概意思包括“不忠不孝,酒囊饭袋,下流无耻,反复无常”等等,哪位满蒙旗人被雍正骂一句“你这汉军习气、莫要汉军习气”的话,非得吓得半死不可。

乾隆即位初期便以整顿旗务为名,屡屡表露出将汉军和汉包衣视同汉人的倾向。在乾隆七年(1742年)四月,正式发布了令汉军旗人出旗自行谋生的谕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又谕令五旗王公将生计困难之旗鼓包衣大量放出,并且每几年放出一次,下五旗汉姓包衣的数量也因此大幅减少,仅为包衣满洲佐领数量的五分之一多一些。雍正元年(1723年),汉军与汉人家奴壮丁共计44万余人,约占当时八旗人丁总额的72%。至出旗后嘉庆元年(1796年)的再度统计,已降至总人口的43%,可窥见规模之巨。而到了清朝灭亡之后,又有很大一批汉包衣和汉军旗人并不将自己视作满族,回归汉人身份。

曹氏被抄家后,并未完全败落。雍正念及旧情,给曹氏保留了少量财产,曹氏旁支仍维持着一定政治影响力。则曹氏似未应视作出旗归汉。然而曹氏家谱并无曹雪芹此人,按照后世推测,是因为曹雪芹蔑视八股,不务正业,遂被家族除名(贾宝玉的生活方式可能大幅度参考其叔父自传,但无心仕途轻蔑礼法名利的性格特点则应来自曹雪芹本人)。由于清代旗人是个特权阶层,以旗地旗饷旗缺为其主要判定标志,则被家族除名的曹雪芹,并非旗人,而是汉人。

因此,曹雪芹既然是汉人,又有明确反满反清思想。要将《红楼梦》说成满族的文化成就,就实在太过牵强了。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作者枪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