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者长期无氧运动导致运动期间心脏骤停——让无氧阈值与最大心率帮助我们科学训练

 老威小屋 2021-12-15

“ 训练有素的人,无氧阈值占最大心率的比例高,俗称'累得晚’,反之,缺乏运动的人,运动中累得早。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尽量提高无氧阈值,使身体尽量长时间地在有氧区间运动。

关于这个话题,写过好多篇小文,可是也总有朋友问起。

近日,有一则与生死相关的新闻,恰好也与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相关。先来看来自企鹅号的报道:


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做出说明:虽然很多系统中,都用乳酸阈值这个词,但是乳酸阈值其实有两个值,一个是人在运动中,乳酸开始积累的那个点,另一个是乳酸开始“急剧积累”的那个点。

在许多运动生态里,用的乳酸阈值,是指“急剧积累”的那个转折点,所以,也有的地方会写“无氧阈值”,来与比较低——开始积累的转折点——相区别。

本文中,说'无氧阈值’跟大家在运动手表所对应的生态中“乳酸阈值”是同一个意思。有可能我这两个概念会混用。

基本上每次都会这么啰嗦一下,以示严谨。

昨天(12月14日)跑的课表中,有38分钟的4-5区心率(基本上在4区为主),于是顺理成章地又得到一个新的无氧阈值。这下特地把照片给标上日期,免得以后记不得了。

这也是想起来今天再写一下这个话题的其中一个原因。

一、无氧阈值是随着训练强度的变化而波动的

我今年4月份开始,无氧阈值的数值从160到167都出现过。

5月25日是165。

10月21日166。

今年最大到过167,这个图看属性得知,是6月12日的。那是我做一次10公里的测试跑,今年内状态最好的时候。

以后还是每次测得的时候,就给标上日期,方便记忆。

进入10月份以后,因为选择以耐力为主,理论上,这个值应该会变得小点(没有那么大强度了嘛)。

二、利用无氧阈值可以推算比较准确的最大心率

缺乏运动的人,无氧阈值占最大心率的比例低,也就是说,早早就感到累了。而运动员无氧阈值可以是最大心率的85-90%的位置,顶尖的选手可以到90-95%的地方。

如果我们测得自己的无氧阈值,可以来推算一下。

假如在最高记录(即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是本人的最大心率90%的位置,那么167 ÷ 90% = 185。

如果有的人说,你的训练水平还很差,无氧阈值没有运动员的比例那么高,那么降低一点,用低于90%的比例,譬如,85%来推算,则167 ÷ 85% = 196。

换句话说,自己假设的无氧阈值数占最大心率数的比例越高,也就是用无氧阈值推算最大心率的算式里的分母越大,得到的值越小——平时用比较偏小的最大心率值,相对也越安全。

上述185和196两个值,185更合用。

其实,就我自己的案例来说,我还通过另一个途径来验算最大心率。

一个月前跑一个跑力测试,比较尽力,但是没有到“力竭”的地步。按照经验,差不多95%尽力吧。那次跑步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是176,除以95%,也得到185左右。

也就是说,无论是用'状态很好时候的无氧阈值数’,和“几乎全力地奔跑的实际心率数”,利用合理的比例,来反推最大心率,都指向185左右(可能略偏保守一点,这样更安全)。

一旦推算出这个最大心率的数字,虽然是推算所得,只要自己信任它,也要拿它当一个时期的常量来看。

而昨天得到的162无氧阈值,与185这个最大心率“常量”相比,相当于88%左右。也就是说,还在“累得比较晚”的状态,但是比年度最好的状态,下降一些。

无论是用无氧阈值推算,还是用几乎(但还没有完全释放)全力的推算,合理得出的数据,都与220-年龄所算出的,相差很多。

220-年龄,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分析的模型,但不能作为个人使用的标准。

题图故事:2020年春节,在澳洲悉尼的达令港社区,环湖的木板步行道非常适合跑步,每天早上去跑上10公里。这是截止目前,最后一次出行。

三、为什么喜欢用无氧阈值法来划定跑步的心率区间

最大心率一旦得出,如果确信是合理的,那么在一个时期里,应该设定它为常量。

但是,人的状态会有起伏,同一个训练科目,在这个时期感觉轻松,在状态下降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吃力。

譬如,夏天10公里测试,比较容易就跑进50分钟内,而冬天,就比较困难一些,甚至就是跑不进(高手请对我发起藐视)。所以,我比较喜欢根据当时的身体状态,把衡量强度的尺度也相应调整。而这个调整的最简便的方法,我的使用习惯下,就是无氧阈值法。

因为用无氧阈值法,只设置到4区上限,5区最大到什么地方,都没有任何影响。譬如,我昨天测得无氧阈值是162,这个就是4区上限(5区下限),至于5区上限,是185,还是300,都无关紧要,它只关注“超过了162”。

而在4区以下,只要无氧阈值变了,各区间也会随之改变。

用实际案例来说明:

当无氧阈值=167时,各分区是这样的:

当无氧阈值=162时,各分区边界自动就变了,成了:

只要每次运动结束后,如果手表上出现了“侦测到新的乳酸阈值,是否接受”的提示时,一旦接受,无论app里还是手表上,就自动给设置新的心率区间了。

上面的实际案例中,同样在有氧区间内,3区的上限一个是154,一个是159,自动就变了。

前几天,有朋友疑问,说老威你跑142的心率,难道还是“慢跑”吗?我就是以这个思路作答的。142心率,对我来说,速度大概也就6分配速的样子,速度上算不算慢跑,我不作论断,但是一定是在有氧区。

这样是不是最简单的心率设置法?而且能随时根据实际的身体状态,跟踪运动的强度。

我们一直说要“科学运动”,但如果还陷在220-年龄的思路里,而且各心率区间也不做合理的设定,那运动本身就谈不上科学。

开篇这条新闻,说一位跑者,长期在无氧区间跑步,导致后来运动中突发心脏骤停,好在后来被救回来了。

了解自己的身体,科学设定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多么重要!!

四、缺乏运动的人,切忌上来就“猛搞”

开篇的案例,是长期运动的人士,由于长期在无氧区间运动,导致的运动损伤。

而长期不运动的人,因为无氧阈值占最大心率的位置非常低,假设60%最大心率的地方,就出现无氧阈值了,进入无氧运动状态了。这个时候就非常疲劳——就是俗称的“累得早”。

无氧运动,又硬撑坚持长时间,长期如此,结果就从“不运动的人”,变成了“长期无氧运动”的人,就有可能向开篇的案例靠拢了。

昨天的文章中,我举了自己的两个极慢速度的跑,我说第二个6:50的案例,反而令我比6:40的案例更喝彩了一声。有的朋友以为是对这个配速在喝彩。

如果我连这样的配速也要自我喝彩,那我真的脑子坏掉了。

我喝彩的意思是,当初以6:40配速保持一小时,围绕基本持平的130心率,而在6:50的时候,不仅平均心率低于130,来到125,而且全程几乎都保持在130以下,并且保持到90分钟。

在以往,如果维持一个低强度(低心率)的持续跑,一个小时内还可以,超过一个小时,往往心率就会上扬——无论是身体客观上积累疲劳压不住心率了,还是主观上想跑快了。所以我说这个既比以往心率更低,且持续得更长,才是我自己觉得进步了,要给自己喝彩。

凡是做过有氧基础测试的人,都知道维持一个平稳心率、同时满足90分钟,这是两个基本要素。

科学训练,永远是健康路上的第一道关。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