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红雅:传递生物演化的奥秘

 菌心说 2021-12-15

生物技术楼位于燕园的西北角,与红湖、校景亭相邻,环境清幽,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即将在这里迎来自己教学生涯的第32年。走进顾老师的办公室,很容易被书柜前挂着的一幅书法作品吸引,上面仅写着两个字:演化。生物演化是顾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她开授的《生物进化论》一课已被纳入北大通识核心课程,收获众多好评。泡上一杯水菊茶,顾老师向记者娓娓道来她与植物学的不解之缘,以及她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向学生们传递生物演化的奥秘。

一、误打误撞,与植物学结缘

顾红雅与植物学结缘是一场“意外”。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对数学颇感兴趣的顾红雅填报了南京大学的数学系,但或许是因为考数学时发挥失常,她最终被分到了生物系的植物学专业。

当时植物学研究领域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大家对植物学的了解十分有限,班里的19名学生只有4名是自愿填报,其他人都是学校分配来的。上课的教材也是学校老师自己撰写,然后将油印本发给学生。不过,当时的植物学系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他们刚刚重回讲台,对教学带着极高的热情,授课生动风趣,很快就吸引了同学们,顾红雅也在听课的过程中渐渐对植物学产生了兴趣。

同学们憋着一股劲儿,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顾红雅记得,当时老师会带着同学们一起到玄武湖公园看植物。走在公园的石子路上,大家突然觉得石子的图案很像植物的茎的横剖面,便开始联系起课上教的植物结构。顾红雅把这归结于“老师教得好,我们学得也认真。”

当时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完全开放,在一些前沿研究方面国内还处于落后状态,但对于植物学这一传统的学科而言,经典的理论脉络至关重要,国内不少高校在植物分类方面的功底还是非常扎实的。本科阶段的学习给顾红雅打下了坚实的植物学基础,她认为自己至今还受益于此。

本科毕业后,顾红雅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当时国家大力支持人才“走出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经过考试,顾红雅获得了教育部公派出国的名额,前往华盛顿大学,师从密苏里植物园园长Peter Raven教授,研究植物的分类与演化。在华盛顿大学的学习让顾红雅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研究,开始从植物的形态深入到分子层面,运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植物系统的发生和演化,这也成为顾红雅日后一直延续的研究方向。这些新鲜的前沿知识让顾红雅深受震撼,也让她下定决心早日学成,将前沿的理论与技术带回祖国。

1980年,顾红雅在南京大学西南楼(生物系)门口

二、教学相长,创新教学方式

北京大学与生命科学渊源颇深,也和顾红雅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我国植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最初是在京师大学堂读的预科,而首任校长严复先生第一个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翻译传入中国。进入北京大学执教对顾红雅而言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让她得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才能。

1988年,顾红雅在美国获得学位后回国,最初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做博士后。因为一次科研经历,顾红雅和北大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很多的接触与交流,感受到校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们散发的活力,于是决定来北大教书。

顾红雅在北大给本科生上的第一门课,是如今已被纳入通识核心课程的《生物进化论》。当时生物演化的知识在高校中并未受到重视,北大是少有的具有生物演化教学传统的学校。顾红雅认为生物演化是生命科学“基础之基础”,因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形式,以及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想要了解生命,了解生命科学,或者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就必须掌握生物演化的知识。

站上讲台之初,顾红雅十分的青涩。“当时有个老教授来听课,我把他讲睡着了。天啊!我讲得也太差了。”谈起这些令人难堪的授课过往,顾红雅哈哈一笑。在那之后,顾红雅便在教学上下了很多功夫,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新的方法与技术。

在美国留学时,活跃的课堂气氛让顾红雅印象深刻,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提问,表达见解,这和他们日常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受此启发,顾红雅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清晰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提问与讨论中相互启发。每节课结束前的五分钟,顾红雅总会提出一个小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来自在校园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再把他们的答案收集上来加以讲解、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总能发现各种角度、天马行空的答案,学生们相互启发,激发了学习兴趣。

《生物进化论》原先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课,在成为学校的通选课之后,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成为顾红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考虑到学生们的基础不同,顾红雅想了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她让学生们通过观看英文小视频学习基本概念,使背景知识不足的选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基础知识,同时已掌握这些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习专业英语。而对于较困难的内容,出于对课程系统性的考虑,顾红雅也予以保留。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短视频、著名学者访谈录像等方式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结合经典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顾红雅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反馈,每节课的课堂上和课后都会通过线上测试与提问的方式,来及时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和一些较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顾红雅还会认真阅读期中和期末课程评估中的反馈,以及一些学生通过邮箱的留言,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作相应的调整。

虽然感慨“年纪大了,学习新东西很困难”,顾红雅始终走在教学创新的前沿,不断将新技术和方法引入课堂中。《生物进化论》是北大最早开设慕课的课程之一。制作慕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节课的录音、剪辑、合成、校对一整套流程下来需要4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北大慕课制作团队和生科院的有关老师给予了很多支持。之后,顾红雅又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将课程视频、习题做成数字教材,供大家参考。虽然耗费了许多精力,但顾红雅认为这是值得的,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了解生物演化的知识,同时线上线下的讲授也可以相互补充。顾红雅在其他学校做讲座时,常常会有一些学生上前说:“顾老师,我在慕课网上过您的课。”这也让她十分惊喜。

2013年,顾红雅在贵州参加植物资源考察途中

三、面向未来,倾注人才培养

“大学期间,老师能够教给你的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课堂之外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你自己去寻找。”“作为一个独立的青年,听从自己内心的东西也很重要。先有自立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坚持一些事情。”一次教授茶座上,顾红雅与同学们漫谈如何在大学期间开拓视野、把握机会。

2013年起,顾红雅担任了23位本科生的导师,对他们的课程和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进行了指导。顾红雅认为,本科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与学科框架,这是一个学科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这不仅仅是从事科研工作需要的,在任何岗位都能发挥作用。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常常会和顾红雅联系,说自己对之前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又有了新的体会。

除此之外,本科阶段也是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联系的重要时期。“做学问,先做人”,一些优秀的老师会给同学们传授一些做人的道理。在顾红雅的课堂上,她常常会举一些科学家的例子,希望他们的品格能够给同学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讲授生物演化的理论知识,顾红雅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育、启发学生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三十余年过去,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与高校的教学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顾红雅认为过去与当下的人才必备素质与培养目标是大概一致的。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自然科学需要好奇心,并持之以恒。科研是孤独的与长期的,好奇心在很多时候是“坐冷板凳”的驱动力。顾红雅回忆起自己做博士论文时,为了研究分布在东亚的植物种群特征,她需要坐飞机横跨太平洋,到中国、日本采标本,常常是一个人待在深山老林里面,对生理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但是每当采到所需的样本,或是看到大自然中的美景都会对自己产生激励。

其次是观察力。大学期间学习植物的形态解剖时,顾红雅发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实物和挂图、模具差别很大,这一点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很多时候,自然界中的现象与教科书中写的、老师讲授的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要有敏锐的科学眼光,不迷信权威,继续深入探索。

最后还要善于交流和合作,要有团队精神。现在的科学已经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实验室就能完成的了,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都是有限的,与人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拓宽研究局面,探索和解决更大的科学问题。

相较过去,现在的学生可以借助更为先进与多样化的研究技术与手段,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渠道获取信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弊端,需要同学们具有甄别能力,这也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

除了为北大学子提供学业上的支持与帮助,顾红雅还参加了中国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会和植物学会女科学家分会的“科普校园行活动”,到全国各地向大学生、中学生宣传生物演化理论,普及植物生物学知识。从2014年至今,顾红雅前往了40多所学校,其中很多位于云南、西藏、贵州等中西部省市。让顾红雅欣慰的是,一些女孩在活动结束后告诉她:“你讲得真好,我以后也想成为像你这样的人。”她希望这能在她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在未来生根发芽。

野外采集的喜悦(201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植物学的学生到讲授植物学的老师,顾红雅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致力于更有趣、有效地将生物演化的奥秘传递给学生们,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一届届学生。如今,顾红雅依旧在三尺讲台上不断探索耕耘,只为上好每一节课,培养更多的人才。

来源 | 《北京大学校报》第1590期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