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三) 也说木瓜、木桃和木李

 载几藏书 2021-12-1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这首诗,不仅其主旨有多种说法,其中的“木瓜”、“木桃”、“木李”的解释也众口不一:对木瓜的解释相对一致些,大都说就是现在植物分类学里的木瓜,也有个别说是现在的邹皮木瓜;对木桃和木李的解释就热闹了,有说木桃是邹皮木瓜,有说木桃是白海棠,还有的说木桃是楂子;有说木李即榠樝又名木梨,有说木李是榲榑,还有说木李是现在的木瓜。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们到底应该是什么。

首先要确定,《诗经·卫风·木瓜》之木瓜,不是现在我们当水果吃的番木瓜。番木瓜通常也称木瓜,但它原产热带美洲,是我国南方一些较温暖的省区才能栽培的亚乔木状植物,属于番木瓜科。

                                                         番木瓜

我国类似木瓜的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梨果,少汁多渣,味酸涩或香脆)共6种,即蔷薇科木瓜属(木瓜海棠属)的木瓜、毛叶木瓜、皱皮木瓜、西藏木瓜、日本木瓜和蔷薇科榅桲属的榅桲。

  日本木瓜又称倭海棠,樝子、圆子,是高不过1米的矮灌木。原产日本,近些年很多地方作为园林观赏植物栽培,有白花、斑叶和平卧变种。其进入中国的时间未见报道。根据本种的种名来源于《中国植物志》推测,其进入中国的时间肯定很晚。也有人猜测日本木瓜原产中国,经日本培育后有进入中国。但在中国未见有野生种,而在日本仍有野生种存在。

                                                     日本木瓜

  西藏木瓜产西藏东部、四川西部。灌木或小乔木,似毛叶木瓜但本种叶片全缘,梨果萼片宿存反折,味香,很好识别。仅见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型植物园有少量栽培。

  榅桲,有的地方也叫榠楂、木梨或甘渣、香渣。原产中亚细亚一带,我国南北一些省份都有栽培。榅桲在后魏元欣撰的《魏王花木志》有记载(榅桲,棃别种),可见栽培历史也很悠久。但榅桲的果实很小,褐色,有毛,古人已经分的很清楚。而木瓜、木桃、木李都有明确所指,并没有提到榅桲。《百草纲目》将木瓜、木桃、木李合列一条目,将榅桲单列条目。

                                                           榅桲

  这样,《诗经·卫风·木瓜》之木瓜、木桃、木李,如果没有灭绝的同类植物的话,就只能是现代植物学上的木瓜、毛叶木瓜和皱皮木瓜,就看你去怎样对应了。《中国植物志》说现在的木瓜就是《诗经》里的木李,毛叶木瓜就是《诗经》里的木桃,皱皮木瓜是《百草纲目》里的木瓜和楙,但没有直接说它是《诗经》里的木瓜。

下面,我们将古人关于木瓜、木李、木桃的说法与《中国植物志》里关于木瓜、邹皮木瓜和毛叶木瓜加以对比:

(一)木李(《诗经》)——木瓜(《中植》)。

《百草纲目》:李时珍在“木瓜”条目中说,“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楂及和圆子也······木桃、木李性坚,可蜜煎及作糕食之。”并引用古人的解释: “颂曰︰楂酷类木瓜,但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者为楂也。”“敩曰︰····有和圆子,色微黄,蒂粗,其子小圆,味涩微咸,能伤人气。”

概括以上古人所说,木李的主要特征是:形状像木瓜但比木瓜小,先端无乳状突出的“鼻”,黄色,性坚味酸涩。

《中国植物志》:木瓜(尔雅),榠楂(图经本草),木李(诗经)。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10米,树皮成片状脱落;小枝无刺。花单生于叶腋,淡粉红色;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暗黄色,木质,味香,涩,果皮干燥后仍光滑,不皱缩。

对比《百草纲目》里的木李与《中国植物志》里的木瓜,其形状、大小、颜色、味道、口感等都相符合。《中国植物志》里的木瓜就是《百草纲目》里的木李无疑。

该种通常为小乔木状,树皮剥落,幼叶有毛,边缘有刺芒状尖锐锯齿;花单生单瓣,淡粉红色,果大,色黄,闻有香味,很容易识别。

《中国植物志》说木瓜长10-15厘米,在邹皮木瓜、毛叶木瓜中是最大的;而古人说木李在木瓜、木桃中,是中大“中大”, 但没有具体数字,是指与木瓜、木桃比较而言。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测量了一下前些天在两个公园摘的十个大大小小的木瓜,结果是:大者成圆形或扁圆形,长10cm,直径10cm,重295克;小者成椭圆形,长8cm,直径7cm,重138克;与《中国植物志》里的描述相去甚远。这有可能是产地、品种的差异,但从没看到过长15厘米的大木瓜。

                                                            木瓜

                                                        木瓜

                                       木瓜(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二)木瓜、楙(《纲目》)——皱皮木瓜(《中植》)。

古人对木瓜的解释比较一致。

《百草纲目》引:《尔雅》“楙,木瓜。”郭璞注云“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木瓜,山阴兰亭尤多,彼人以为良果······”苏颂《图经本草》“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木状如柰,春末开花,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黄似著粉。宣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始实成则镞纸花粘于上,夜露日烘,渐变红,花文(纹)如生。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称。楂酷类木瓜,但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者为楂也。” 《群芳谱》云:“木瓜一名铁脚梨,树如柰,丛生,枝叶花俱如铁脚海棠,可种可接,可以条压,叶光而,厚春末开花红色微带白,作房实为木瓜,香而甘酸不涩,食之益人,处处有之,山阴兰亭尤多,而宣城者佳,本州岛以充土贡。”

李时珍将木瓜、木桃、木李分的很清楚:“其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楂及和圆子也。鼻乃花脱处,非脐蒂也。木瓜性脆,可蜜渍之为果。去子蒸烂,捣泥入蜜与姜作煎,冬月饮尤佳。木桃、木李性坚,可蜜煎及作糕食之。”

概括的说,木瓜的基本特征是:花红色微带白,果最大(比木桃、木李),形状如瓜,蒂部有“鼻”成熟后黄中带红,津润不木,酸香性脆。

《中国植物志》邹皮木瓜:木瓜、楙(本草纲目),贴梗海棠(群芳谱)。落叶灌木,高达2米,枝条有刺;托叶大形,花先叶开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老枝上,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4-6厘米,黄色或带黄绿色,有稀疏不显明斑点,味芳香;萼片脱落。

这三种植物的果实我都尝过,木瓜和毛叶木瓜酸,薇涩,渣,木,爵后想吐;邹皮木瓜酸脆,有一股特殊的淡淡香味 ,尝了还想尝。

据《百草纲目》引古人所说“木瓜,山阴兰亭尤多”;“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本州以充土贡”;“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只青白色,入药绝有功,胜宣州者,味淡。” 等说,山阴兰亭即今浙江绍兴和宣城或宣州即今之安徽宣城,在当时都是木瓜的主产地。 据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彭华胜副教授说,“目前,全国主要有三处药用木瓜原生产基地,一在安徽,一在四川,一在湖北长阳榔坪。安徽宣州的木瓜品种药用、食用皆有,主要以食用为主;四川木瓜品种最杂,主要以提供木瓜苗木为主;湖北长阳榔坪的木瓜全部都是药用木瓜,在全国所有木瓜中,药用价值最高,品质最为纯正。” 还说,“榔坪资丘皱皮木瓜,是中国野木瓜中品质最高的且没有变异的品种,是最理想的药用木瓜。”   

 据长阳地方志记载,长阳种植木瓜源于唐朝,《本草纲目》里的木瓜,就是长阳资丘木瓜。近些年,长阳县发挥传统种植优势,依靠种植木瓜致富脱贫,据说,现已有木瓜近7万亩,所产木瓜占了全国的70%。  从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安徽宣城产的“宣木瓜”,主要栽培品种有罗汉脐:果长倒卵形,果体密生白点,脐突出,干品皱皮;苹果红;果扁桶形,果熟时向阳面胭脂红色,香浓,干品皱皮;芝麻点;果倒卵形,果体密生白点,脐略突出,干品皱皮等,这些特征,基本上(有少量木瓜和毛叶木瓜供欣赏)都和古人所说木瓜的特征相同,且果实明显大于木李和木桃。所以,“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就是古人所说的木瓜证据确凿。

从上述 “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成熟后黄中带红,津润不木,酸香性脆,干后皱皮、主要供药用等特征,以及从网上“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的图片看,其叶缘是尖锐锯齿(毛叶木瓜是刺芒状锯齿);加之长阳人、宣城人说他们种的木瓜是邹皮木瓜,医药专家们说“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是邹皮木瓜;《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医药书籍里的木瓜,也都是指皱皮木瓜;医药用的邹皮木瓜也大都来自这两个地区。可以断定“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应该是邹皮木瓜。

但是,《中国植物志》说邹皮木瓜花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4-6厘米,萼片脱落。《群芳谱》说木瓜花红色微带白,从图片上看 “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的花多为淡粉红色,果实多为上粗下细近圆柱形和卵球形,先端有乳状凸起,形状跟像是毛叶木瓜;且单个重量达250克至500克,远大于《中国植物志》所说的直径4-6厘米,也大于木瓜。还有,《中国植物志》说邹皮木瓜产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东,而在宋、明代就名扬四方,在清代是为土产贡品的“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出产地湖北、安徽、浙江却均未提到,只说湖北产毛叶木瓜,是不是不可思议?还有,《中国植物志》肯定的说木瓜就是《诗经》中的木李,毛叶木瓜就是《诗经》里的木桃,而对邹皮木瓜,只说是《百草纲目》里的木瓜,而不说是《诗经》里的木瓜,是何缘故呢?

猜想,“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木瓜,会不会是邹皮木瓜的一个近缘种或是栽培变种呢?

                                                       邹皮木瓜

                                                   邹皮木瓜

  

                                                       长阳木瓜

(三)木桃(《诗经》)——毛叶木瓜(《中植》)。

这个木桃被李时珍说得有点儿乱。在《百草纲目》“木瓜”条目里,他说“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楂及和圆子也。”而在“楂子”条目下,他又将“楂子”释名为木桃,即和圆子。说“《雷公炮炙论》和圆子即此也。木桃酢涩而多渣,故谓之楂。”这也许是他的笔误。

  楂子这种植物,古人多有提及,所指是木李还是木桃有的没说清楚。但李时珍说“楂子生中都,似榅桲而小,江外常为果食,北土无之。”以及上述“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木桃酢涩而多渣”这些特征应该确实。其主要特征是与木瓜、木李比较它最小,圆,味木而酢涩,多渣

《中国植物志》毛叶木瓜:木瓜海棠(群芳谱)。落叶灌木至小乔木,高2-6米;枝具短枝刺;托叶肾形。花先叶开放,2-3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淡红色或白色;果实卵球形或近圆柱形,先端有突起,长8-12厘米,宽6-7厘米,黄色有红晕,味芳香。(据我观察,现在栽培的毛叶木瓜花多为深红色,幼叶未见明显被毛,无明显香味)。

按照《中国植物志》的说法,毛叶木瓜与木瓜和邹皮木瓜相比,个头中等,邹皮木瓜最小。但如果与“宣木瓜”和 “资丘木瓜”那种邹皮木瓜相比,那么,毛叶木瓜的个头则最小。毛叶木瓜的果实卵球形或近圆柱形,先端有突起,味道酢涩,多渣;而邹皮木瓜先端无突起,味道酸脆多汁,这点很好区别。所以,说毛叶木瓜是木桃可信。


                                                             毛叶木瓜

  

                                                          毛叶木瓜

                                         毛叶木瓜(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毛叶木瓜(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