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倾听师郑立寒:允许是自由的开始,也是痊愈的开始

 郑立寒 2021-12-15

作者:郑立寒

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件有趣的事:

我们会无意识使用很多词语,而这些词又会反过来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认知,甚至成为别人靠近我们(或我们成长)的一种屏障

比如,有些人会说自己很自卑,感觉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自己有自罪心理,连呼吸都感觉不配。

去掉“自卑”、“自罪”这个标签,你会怎么表达呢?

如果把问题当作一种障碍/麻烦来看待,我们会想办法克服障碍,消除麻烦;如果把问题当作一种契机/资源来看待呢,我们思考会不会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你是怎么看待这些“标签”,这些“标签”又在怎么限制你的思维?

在跟别人聊天或给用户做咨询的时候,我会感受到他们头脑中到处都是限制。

比如说,“不要当受害者”,“不要太自私”,“这样做感觉让人很讨厌”,“我有很强烈的自罪心理”,“我一直活在小我中”……

这些“不要”的限制性思维背后是什么心理呢?

这些专业性名词的背后,是让自己清楚了问题所在,还是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今天我想跟你聊一聊,允许。

之前我很喜欢莉莉老师的一句话,“给予你自己最大的允许,给予你自己最大的自由。”

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原来,允许是自由的开始,允许也是痊愈的开始。给予自己越多的允许,也是爱自己的表现。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到的“不允许”,已经够多了。

父母经常跟我们说,“不要皮”,“不要长时间看电视”,“不要……”

这些规则确实让我们感到安全,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也限制了我们。

“不允许”就像是方方正正的框架,把我们框定在里面,那些不符合框架的血肉,被扎得遍体鳞伤。

你想想,你曾经允许过自己什么?
 
很多人会说爱自己,那怎么爱自己呢?

有些人回答,接纳自己。

一定要接纳自己,才是爱自己吗?那可不可以允许自己不接纳呢?
 
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会有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恰恰在于,不允许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是不好的。

至于,为什么出现问题不好?怎么个不好?这个观念从哪儿来的?可能很少有人思考。

大部分人的问题是:

我不能允许自己自卑,我不能允许自己犯错,我不能允许自己失败,我不能允许自己憎恨,我不能允许自己自私,我不能允许自己不够好……

奇怪的事情是,我们对自己好像永远都很苛刻,内心里有一个严厉又苛刻的父母,或者说制度管理者。只要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就会跳出来自我批评,“你怎么搞的,又犯错了?”“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你就是个loser”……
 
在我看来,允许自己不接纳自己,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这句话可能有点绕,换句话:我可以接纳自己,我也可以不接纳自己,我能允许自己各种状态。

比如说,允许自己悲伤,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抱怨,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痛苦,允许自己懦弱,允许自己自私,允许自己憎恨,允许自己不够好,允许自己遭人厌恶,允许自己嫉妒……

我对自己允许的范围越广,是不是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当允许自己这样的时候,实际上就在给予自己爱和关怀。就像一个母亲一样,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

为什么我们渴望别人无条件地包容自己,却做不到包容自己呢?
 
再来说说,问题到底不好。

很多人会觉得抱怨不好,憎恨原生家庭不好,负面情绪不好……

本质是怕(恐惧)。

怕自己抱怨会遭到嫌弃,怕憎恨原生家庭后遭到恶意评判,怕负面情绪影响到……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万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你专注于哪一个方面,就会被这个方面吸引。


比如说,抱怨的积极意义。

我很喜欢李松蔚对抱怨的看法:抱怨说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一个人把自己的不幸讲出来,多少也证明了他的底气和信心,他对生活还有期待。

一个对生活彻底绝望的人,确实不会抱怨,他会觉得,生活本该就这样,有什么可抱怨。

他讲过一个故事,认识某个山西人,家乡已经被污染严重:“在我家,空气乌黑乌黑的,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这几年,才知道原来那就是雾霾啊!”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再比如说,憎恨的积极意义。

温尼科特说:人只有能感受恨时,才是完整的,才能真正成为人。

为什么要压制恨?为什么不能允许自己表达恨?表达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负面情绪真的不好吗?它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关于负面情绪,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很多了。

情绪是一个信号,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接纳和看见的情绪。
郑立寒:情绪是了解你的最好朋友
为什么很多人害怕表达情绪?
心理咨询师茗月:你的情绪,身体都知道

从消极事件中找到积极意义,我觉得这是心理学的最大魅力。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允许是自由的开始?越控制,反而越容易失控?

不信,我说,“忘记你脑海中的白熊。”

然后,你脑海中反而会浮现出白熊。

这在心理学中就是典型的“白熊效应”。

越控制自己不要去想“白熊”,不去做某些事,反而越容易失控。


对于伤心的回忆,我们也总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实往往与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

越不允许自己做的事情,越容易被它困扰。
 
据哀伤心理咨询理论,哀伤不是可以回避的,它需要表达出来。

玛丽娅·特萝翠(Maria Trozzi)说:“切记,要想使哀伤减轻,最好的方式不是隐藏哀伤,而是把哀伤表达出来”。

只有完成哀伤,哀伤才不会影响你。类似,只有完成痛苦/憎恨/抱怨等等,这些东西才不会影响你。
 
这个也有心理理论的,比如说,有些人难以放松,就算你不停地暗示他,“放松你的太阳穴,放松你的肩膀……”让他做放松冥想,也许也不管用。因为他难以接受暗示。

但是,如果让他一直保持紧张的状态,让他肌肉紧张30分钟,他可能就撑不下去了,然后就自然放松了。


我们总是试图去改变自己,改造别人。

当一个人允许成为他自己时,改变就自然发生。

有个心理咨询师说的很对,“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另外,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时急于想要把别人从痛苦中拉出来,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他可能想要的只是陪伴和支持的力量。

当你急于想要把他从痛苦中拽出来的时候,可能也在暗示一个信号:“你这么痛苦是不对的,我不允许你痛苦,我不接纳你的这种状态。”

对于他来说,这就是否定和拒绝接纳,“你在否定我的痛苦,你不接纳我的感受,你根本不懂我的痛苦”。

他想要的可能是,“我不是一个人,我这么痛苦被人关怀,我的痛苦是可以被接纳的,我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他们缺乏的不是走出痛苦的力量,而是陪伴和支持的力量。这个时候,只需要站在他身边,陪伴他,看见他在痛苦里挣扎。


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是我们缺少了时间和信任。我们着急解决却不知道自己在着急,在恐慌里不相信他们能发展出力量。

允许就是在告诉对方:这是可以的。你的痛苦,你的自卑,你的懦弱,你的自罪……都是允许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都是有意义的。

通过给予拥有某些东西的自由,它就会发展。打个比方,如果你给花提供温暖、自由、阳光和水,它们就会生长。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啦~


情绪     如何爱自己     沟通     自我成长    

金钱关系    恋爱      出轨     离婚           

婆媳矛盾    育儿


情感/亲密关系/亲子教育/人际关系/个人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