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行为法则了解“微习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父亲”——习惯 每天读十页书是习惯, 每天在操场跑五圈是习惯, 喜欢吃素,不喜欢吃荤也是一种习惯。 而我们今天聊的“微习惯”便是“习惯”的“儿子”。 当你无法坚持做到每天读十页书时,你就只读一页;当你无法坚持每天跑五圈时,你就只跑一圈。 将原有“习惯”内容上大幅减少,形式上大量简化,从而得到“微习惯”。 也可以称“微习惯”是“习惯”的幼年版本。 为什么要培养“微习惯”?无需“动力”的“自动机制”,一劳永逸的“直通车”想想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第一天晚上开始列表或在脑海中计划着自己明天该干什么,哪个时间点做哪件事达成哪个目标,都规划的异常详细。 可到了第二天就不是你了,第一天规划的目标能完成一半就烧高香了。
人会习惯性的高估自己的自控能力,他们雄心勃勃,为求改变而勉强自己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这就是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 我的同事正是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满怀信心的去办了卡。但实际上自己根本就无法控制自己坚持健身,最终既磨损了意志,又使信心受挫。
大脑由端脑和间脑组成,是中枢神经中最大和最复杂的结构,也是最高部位。 今天,抛开大脑其它的复杂结构,我们仅从思考层面将其分为两部分: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行动层面将其分为两部分: 人类早期生存过程中,受食物匮乏、气候恶劣、猛兽威胁等因素的影响。平时消耗能量最多的大脑首当其冲,进化出了一套“大脑惰性机制”,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并将此机制延续到今日。(简单点说,就是它懒) (能量:葡萄糖、脂肪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大脑更喜欢去做消耗能量少的事情。 举例解释一下:小时候,每到周末,我都会被关到房间写作业。写个十几分钟我就不想写了,想去玩。 因为,写作业使大脑消耗能量很快,大脑检测到后,启动“大脑惰性机制”,强迫我将注意力重心转移到“玩”这件事上。 “玩”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自动行为模式”,它不需大脑经过过多思考,也就减少了能量的消耗。
追求并坚持自己目标的过程,实际是养成新习惯的过程。 养成新习惯的过程实际是形成新神经回路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大脑在“决策”时会偏向于使用原有的神经回路(坚持旧习惯),且“大脑惰性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会遏制新神经回路的产生,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三分钟热度”这种现象。 要想产生新的神经回路,唯有不断对某件事加以重复,可无数未达目标之人“死”在了“坚持”这条路上。
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做大多数事情时要靠“动力”。 可“动力”真的可靠吗? “动力”的输出是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完成的,可人的感受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故“动力”具有不确定性: 而被“冷落”的“意志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依靠“动力”,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简单来说:“看天意”;而依靠“意志力”就不同了,它是长在你心中的小树,不依赖任何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 意志力具有“强迫性”,与你的主观感受无关,是无需“动力”的“自动机制”。
“微习惯”作为“习惯”的幼年版本,有着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 怎么说呢?就像小孩子个子矮,坐火车就能免票一样。“微习惯”太小了,以至于可以完美避过大脑的“检查”。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形成“习惯”必须先形成“微习惯”。 那些每天在公园跑十几圈的人,能刚开始一下子跑十几圈吗?不可能! 一定是先跑一圈或几圈,跑习惯了再往上加圈数。刚开始的过程不就是“微习惯”的培养过程吗? 一个3岁的小孩因为各方面水平都不够强,在没有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自然无法坚持追求并达到某个目标。可一个30的男人也无法做到的话,那我只能说他的某些能力水平和3岁小孩相同了。 如何培养“微习惯”?由简到繁,从小到大一个得不到执行的念头只会消亡。——罗杰·冯·欧克
如果你是一个想减肥的胖子,就去制订一个“减肥微计划”;如果你是一个想增重的瘦子,就去制订一个“增重微计划”…… 并且,当你进行“微习惯”培养时,会进行“自我延伸”。因为,“微习惯”太小了,当你进行过程中,你的自尊心就会跳出来说:“才这么点…………”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来制订适合自己的“微计划”。
从第一周开始,直到周末时,观察并统计以下几个数据: 然后第二周与第一周做比较,将自己的表现分为:差/一般/好/很好,四个档次。给自己评估一下,看看自己进步了没有(再这里,我允许你骄傲一下)。 在进步中,让“微习惯”不断长大!
当你在生活中对一件事的关注程度远大于其它事,我建议你围绕这一件事培养一个“微习惯”。 当你的第一个“微习惯”已经发展为“习惯”,或你觉得一个“微习惯”已经无法满足你时,我建议你去培养多个“微习惯”,数量最好维持在2~4个(大佬除外)。
说到这我们先来具体总结一下“微习惯”的特点: “微习惯”的特点能让你“见缝插针”,将其灵活的安排到工作、生活、学习的任何“空隙”中。 比如我想养成一个“每天看两页书”的“微习惯”,我可以下班时看一页,回到家后再看至少一页,这样整个过程便富有“弹性”。
无论你做什么,当你明白自己所做之事的潜在价值时,你就会心甘情愿的去做。培养“微习惯”亦不例外。 先明白自己所做事的好处,然后形成“心理暗示”,接下来就会更顺利。
“微习惯”之小会让我们感到荒唐,这可能是社会标准,更高更大的思维习惯导致的。但当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时,必将收获和普通人不同的结果。 所以,把你想要养成的“微习惯”简化成随手就能做的事。 比如,你想戒掉网瘾。完全ok,先不看手机或电脑十五秒,这总能做到吧。然后将时间逐次递增,将“微习惯”慢慢培养成“习惯”,大约3个月网瘾和你说再见。 我培养“微习惯”的故事从一个胖子开始从小到大,我都以一个胖子的形象示人。那时候太天真,根本没想过减肥。 上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上大二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开始减肥(其实是想找女朋友了)。 列食物热量清单、节食、健身等方法我都试过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坚持不下来。 我最亲爱的舍长给了我一个建议——先从小做起。没想到那竟是我第一次接触“微习惯”。 然后我尝试着“微习惯”——每天去操场跑一圈,因为难度很小,所以我坚持下来了。现在,“微习惯”已经长大成“习惯”——每天跑五圈。 尽管在大学时,我还是没找到女朋友,可毕业后的我比原来的我瘦了九斤(不多,但脸上的肉少了) “微习惯”是“习惯”的减缩版,减缩到你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毅力都不需要,它只需要你的一个想法,甚至你现在放下手机就可以去培养你的“微习惯”。 培养“微习惯”吧, 让“微习惯”成长为“习惯”, 让 “习惯”改变你的一生, 毕竟,你比三岁小孩强多了,不是吗? |
|
来自: 刘得光3p6n6zqq > 《大脑帮——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