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长安一小吏(尚方禁)出轨一妇女,不料被对方丈夫抓获。男人手起刀落,尚方禁毁了容!按照汉朝律例,尚方禁会被处以“宫刑”。尚方禁虽然官小,但他与朝廷重臣私交甚好,关系走动后也就免去了宫刑。不料,事情被上司朱博知道了。朱博看着他毁了容的脸,尚方禁不得不交代事情的原委曲折!#头条文史##我要上微头条# 历史上,朱博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他善长谋略、懂人性,机智过人。出身平民的朱博,从一个地方小吏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最终封侯拜相,成为当朝宰相! 彼时的朱博,长安城里的一把手。整个长安城的社会风气、制度氛围,在他的把控下维护得很好。 尚方禁是朱博手下的一名小吏。面对上司的盘查,尚方禁对自己为非作歹的事实供认不讳,他交代了偷情和贿赂过负责执行考核的官员功曹。 《汉书》记载: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尝盗人妻,见斫,创著其颊。府功曹受赂,白除禁调守尉。 本以为宰相朱博会批评,不料对方说:“哪个男人没点欲望,如果我想为你洗刷耻辱,你愿不愿意呢?” 尚方禁扑通跪下,点头如捣蒜!此后,朱博让尚方禁以大家子弟的身份飞扬跋扈,在长安城通过尚方禁的人脉,旧友套出了很多黑恶势力线索,那些让朱博头疼得无从查起的案子在尚方禁的协助下,一一击破。 尚方禁立功后,朱博投桃报李,将其提携为地方县令。 此后,头脑灵活的朱博又唤来被尚方禁出卖了的功曹。朱博义正言辞勒令功曹将自己过去所犯下的罪行一一写下来。功曹只能照办。等到功曹写出来后,朱博拿着条条罪诏批评指责功曹,并命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 之后,朱博拿出自己的宝剑,将罪诏划成面目全非的碎屑。功曹见朱博这波操作,他既害怕又感激朱博。从此以后,功曹战战兢兢地跟随在朱博左右,为其效劳。 朱博是一个有思想,但不拘禁于方法和手段的政治家。在他为官期间,每到一处聘用当地的豪强劣绅作衙门官吏。任何一个自己破不了的案子,只要当代的豪强出场,就能抓获罪犯。 其实道理也简单。以恶治恶也是一种方法。因为地方豪强对当地文化、人情利益了解比较透彻,所以让他们办起案子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另有一次,朱博查出衙门里的衙役犯了盗窃罪。朱博也不明说,经过各种敲打希望对方主动认罪。不料数十日过去,罪犯仍旧不为所动。为了惩戒罪犯,某天子夜,朱博称发现了盗窃犯的踪迹,命令该衙役去捉拿罪犯。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 此后的几天夜里,朱博不定时下达命令说罪犯出现,每次都派遣那个犯罪的衙役去捕捉。一连半个月后,该犯罪衙役再也受不了朱博半夜抓人指令带来的痛苦。索性他直接向朱博承认了自己就是那个盗窃犯。 朱博正是凭借着他的智慧和谋略,一步一步从地方小吏做到了当朝宰相。对于他而言,做任何事情都能从中发现有利因素和条件,进而协助自己。就如出轨的部下,他利用尚方禁的关系、骄横跋扈为自己的破案服务;对于被出卖的功曹,他攥着对方的弱点,让他抖露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官员··· 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做事情也一样,有时候我们很难取得成功,就是因为纠结于条条框框,不懂得将看似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反面条件在特定条件下也能辅助我们达成目标! 朱博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藉藉无名到朝廷宰相,被大才子冯梦龙称之为“大手段人”,这个故事被记录在冯梦龙的《智囊》一书中。 类似朱博这样启人心智的故事,在《智囊》一书中多达1278个,每一个故事都是源自经史典籍,有着确切的出处,均属历史事实。上到帝王安邦治国的权术、朝臣博弈的计谋、智慧,小到黎民百姓的安身立命、发家致富妙招。文白对照,通俗易懂,看完使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智囊》是经典历史、冷智慧的大总结和提炼,大才子冯梦龙收集了从先秦到明朝近乎2000年间的经典史事。那些正史中看不见的冷历史,在《智囊》中都能找到。 康熙帝、乾隆帝将《智囊》看作治国利器;晚清名臣曾国藩每天三次翻阅《智囊》,因而成就了他“半个孔子”的声誉;大才子纪晓岚随诊携带《智囊》。杜月笙更是《智囊》的忠实粉丝,虽然不识字,但每天都要求下人给他三读《智囊》。 历史,让我们知古鉴今。读史,使人明智、通透,亦是研判未来。 身处社会,即是身处江湖。江湖从来都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利益权衡。智慧是个珍贵的东西,但并不是人人拥有。一旦拥有,便是拥有了全世界!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论是职场、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一些为人处世、处事的智慧,惟其如此,才能让自己不陷于被动,任何时候都能可进可退! 知世故而不世故。读透人心,并不是让自己圆滑、世故,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生活困局、职场难题。跟着古人学智慧,不妨翻看《智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