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气”探析

 弘益茶道美学 2021-12-16

我们都知道唐朝出了个茶圣——陆羽,其实,唐朝还出了一个茶仙——卢仝。卢仝作为诗人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述了品饮茶的美妙意境:“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就是因为这首后人简称为“七碗茶诗”的诗,使卢仝获得了“茶仙”的称号。

仝这首“七碗茶诗”后,那个摸不着、看不见的“茶气”,便成为历代茶人矢志追求的品茶意境。

下面,就与各位爱茶人对“茶气”做一个浅显的探析。我们就从“茶气”的表象,将其归纳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来做一个分析、探究。

1.“茶气”现象

(1)物质层面:“茶气”在大多数人身体上可见的反应有:出汗、排气、打嗝、发热等等。在这个层面上,喝茶人和旁观者都能明显地感觉到、看到,就把它视为形而下的物质反应。

(2)精神层面的反应:其一,可以用“气韵”来形容,就如同“七碗茶诗”里“肌骨清”、“通仙灵”、“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那种“神清气爽、飘飘欲仙”的感觉。其二,可以描述为“气功”练习者的“气”感。就是“气”循经络而行,产生的“福流”(flow)感,可伴随有身体上“酸、麻、胀”等反应。这两者都只是喝茶人的自我感觉,无法复制,无法测量、捕捉,且个体差异极大,我们暂且把它归为形而上的精神反应。

2.“茶气”现象探究、解析

(1)“茶气”物质层面的反应,用生物科学解释:其一,就是茶汤内的活性物质——有机锗与糖苷等,激发、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活动而使人体温升高发热、身体微汗、毛孔打开产生的反应。其二,是茶叶内含物质茶多酚、多酚氧化物、咖啡碱、茶碱、茶皂素及诸多微量元素进入人体,引起身体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心跳加快以及发热等的体感。

(2)“茶气”在精神层面形而上的描述,其实是人的感官体验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反映,虽然是纯个人体验,旁人无法验证,但,对中医经络学的科学研究证明:有机锗能增强人体经络上“气”的感知力。当有机锗进入身体后,运行于人体经络,其活性能产生补气的功效,促使“真气”运行。

(3)茶汤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微生物、生物酶等,经高温激发出的怡人香气,可经由嗅觉、味觉、触觉延伸触动大脑神经元,使人获得一种“美好感受与体验”的生理、心理反射,喝茶人把这种奇妙的感觉形容为“茶气”。

(4)能量(信息)说:“茶气”是茶汤能量(信息)在人身体上的表象。

无论科学分析还是感性认知,我们都不否认茶汤具有能量(信息)。而能量(信息)就可以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产生效应。当我们喝茶的时候,茶叶的内含物质随着茶汤进入人体内,随着茶汤能量(信息)的释放,喝茶人在身体感觉到能量热感的同时,新陈代谢加速、大脑神经兴奋,促使人产生奇妙的联想体验——“茶气”,其实这就是茶叶能量(信息)在人体内释放之后,身体对这个刺激产生的一种正向反馈。

我们通过能量(信息)概念的引入,第一,可以合理解释“茶气”效应的强烈和微弱现象。第二,可以解释“茶气”效应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感觉到,而有的人感觉不到。因为,身体比较敏感的人,能够有效、明确地接受到茶汤的能量(信息),就能体会得到“茶气”,不敏感的人或反应相对迟缓的人,接受不到茶汤的能量(信息),自然也就感觉不到“茶气”。

(5)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茶气”分“正气”与“浊气”。

所谓“正气”,即当你品饮完一款上好的茶后,那种全身放松、发汗、肌骨轻的愉悦的感觉,这种“高频、正能量”的“茶气”是为“正气”。相反那种“低频、负能量”令人不悦、不舒服的“茶气”则为“浊气”。

3.为什么普洱茶更容易产生“茶气”?

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特别是名山头古树普洱茶,其水浸出物中的多酚类、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香气物质等等远远高于其他茶类,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这些茶叶内含物是产生“茶气”的物质基础,其含量越高,“茶气”自然越显。这也就是普洱茶更容易产生“茶气”的原因。

现在,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已将“茶气”列为优质普洱茶的“标配”,并把“茶气”视为普洱茶的精髓所在。“茶气”对普洱茶的品鉴不可或缺,是因为普洱茶相比较其他茶类内含物质更多,滋味更醇厚,茶汤更浓稠,茶汤的能量也更高。所以,“茶气”代表了高品质,是古树、大树的象征。

4.如何感受茶气

首先,要选择一款气韵足的优质普洱茶,陈年老茶最佳。其次,冲泡用水和冲泡器皿要讲究。第三,环境安静优雅。当然,最重要的是人:冲泡茶师、品饮者,以及冲泡方法和品饮方法。所有这些都是“茶气”产生的至关因素,缺一不可,亦不可马虎。比如:品饮茶汤不宜太热,也不宜太冷。因为,茶汤太热,热气盖过茶气,无法去感受茶气,而茶汤太冷,能量、香气已荡然无存,自然也体会不到“茶气”。另外,有资深茶人的引导,少走弯路,也更容易快速体验到“茶气”。

总之,“茶气”是茶叶内含物质引发的理化现象与心理反应,其强弱、有无因个人体感不同而有所差异,须反复练习、用“心”领悟。中国气功讲“以意行气”,品普洱茶也是这样,如果你没有“气的意念”,也很难找到高阶“气”的感觉。

本期作者:鸿扬 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

·排版编辑✎ 朏朏
·图片来源:弘益茶道美学图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