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车迷——百年火车站(7)北京青龙桥火车站

 火车侠 2021-12-16

北京青龙桥火车站

地址:北京延庆区
建成时间:1908年

行走方式:公交

行走时间:2018年8月

从八达岭森林公园公交站步行前往青龙桥火车站。途径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的涵洞。涵洞不长,但正是一个拐弯处。

八达岭陵园大门的左侧一条石子路向上。一路行走少有行人,山谷中的寂静,青草的清香,蓝天白云的空旷感,令人很舒适。

山岭下一派溜的青砖青瓦的四合式小院是青龙桥养路工区。

”字型铁路的指示牌。

这就是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中的一段“”字型铁路。

“人”字型铁路的真身。现在终于有机会站在这里亲眼所见山岭中的这条一百多年历史的坡度铁路,心里有一种满足感。詹天佑的这条传世之作至今仍是世界著名的铁路工程。

小学课本中就学到过詹天佑的“人”字型铁路,其实不论是从指示牌,还是现场所见,这段应该被称为"人"字型铁路更形象。一撇一捺,两条铁路交汇,交汇处有岔道控制。

这里就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一条上行,一条下行的线路。这铁路经过八达岭时,为了克服地势险陡,坡度大的难题,詹天佑运用了“折返线”的原理建造了“人”字形路线。一看便知分晓:火车开来时,用前牵后推的办法先开到站,这时走的是这“人”字的一捺,此时再把后推机车改为前牵,前牵改为后推,火车原路退回,因为铁路道岔已搬开,这次则是沿着“人”字的一撇开走,顺利穿过八达岭。

就这一撇一捺的场景百年未变,成为京张铁路的经典画面。随着丰沙铁路的通车,京张铁路的列车大幅度的减少。现为只有延庆火车站开往北京北火车站的旅游专列在此折返。

1905修筑的铁路护坡依然坚固。

沿着人字形的那一撇起笔继续往前,再往前就是青龙桥车站了。行走在铁轨之上拍下这个角度的车站身影。车站保持着建成时的原貌,中西合璧的站房,西式的百叶窗棂之上是中式的女儿墙,雕着中式太极图案的屋顶开着西式的老虎窗,小站融合着中西文化。

在铁路的东侧得以细细端详这座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青龙桥站的正面身份证照。位于长城以东、铁路以北的主站房按三等站样式建造。站房正中央上方设置站名匾,站名匾是由时任京张铁路办关冕钧所题写,汉字下方配有韦氏拼音写法的英文站名,站名匾上方设置有旗杆。青灰色主体结构,红瓦,红门红窗的点缀让绿色环抱下的小站也如此的美艳。就是这座小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的发展。1907年7月,青龙桥站正式开始建设。1908年9月,机车第一次驶过八达岭隧道,青龙桥站正式发挥作用。虽然火车站早已不再办理客运业务,显得落寂了许多,但每天列车仍然不断,S2线的和谐号列车和部分普通列车在这里进行技术性停车。

我最喜欢这样的地方,不远处是游人火爆的八达岭长城,而山谷之下这质朴的小站静静屹立,守候,保持着一份温婉。行走在这样的山谷间犹如身处隔世的世外桃源,心中的那份甜蜜与富足感满满。

小站的工作人员笔直的站在站台上,应该是有列车前来吧?我心中满是期待。

山谷的那头传来了火车的声响,随着声响,在绿色的山谷中出现了一个红色的灯闪。初时总是小小模糊的一点,朦胧的灯闪。

然后迅速地现出钢铁质地的外形,红白相间的衣裳在绿丛中跳跃。

它不像普通的列车瞬极般的划过,而是操控着稳健的身姿,不急不慢地行驶着。伴随越来越大的车轮钢轨间的撞击,清晰地看到它身体上的细节,方正的面孔,端庄的身形。金鹰GC-270,又称马达卡,是专门运输铁路维修人员和维修物质的车辆。

在车站的站台边它停下来。车与车站的邂逅总是充满着期待,犹如一对异地恋的恋人。稍作停留,小做交流又将分离。火车去闯四方,车站就是它永远的家。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我坐在站台边,目光迎接着火车的到来和渐远,心中揣测着车与车站如恋人般的交流。车站这个有形的空间里,总是传递着无形的情绪。忙碌的车站,来来往往的人流,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人都自带自己的情绪。迎来送往,都传递着彼此的情绪。就算这座静穆,已经不办理客运的车站,车与车站间也传递着一种情绪。

雨后清澈的蓝天白云,碧绿的山,眼前澄清的一切那么的透亮。虽是盛夏,可山谷中的空气是清爽的,没有盛夏该有的燥热。四处扑鼻而来的,是宛如童话世界一般纯净的空气。在繁华的都市还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实在是一种恩赐,不要辜负,深呼吸,毫无保留地献上自己的肺吧!火车框框的声音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没有另外的游客,只有我在轨道上,站台上,不同角度去欣赏这里。我就这样呆呆地坐着,享受眼前这一片静好。

行走在站房的一侧,细细体会这座目前保护最好的百年车站。在这个拥有历史又一直朴素的行业里,这些房子基本保持原滋原味。

始建于1905年的青龙桥车站水塔和水原址所在地,当年是用于在站内的蒸汽机车的补水。

在蓝天的映照之下,绿色丛林的衬托下,整座青砖红瓦的站房,充满民国的风情一砖一瓦,都值得细细品味。历史,往事,流年,这样一些意味在这里静寂地渗漏出来。

车站一侧青石小砖铺就的院子里摆放着与京张铁路相关的文物,一段铁轨和铁路相关的一些小物件。石碑上的文字很特别,苏州码子。苏州码子原本多用于旧时的商业,手工业,金融业的经营活动和生活中的数字记载以及账务的处理。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首次将苏州码子作为中国数字文化的一个代表,用于铁路里程碑和坡道碑。

转换铁路开通方向的人工道岔。

车站侧影。屋顶的烟囱让我想起可爱的小黄人,古朴的房屋顿时有了些许喜感。站房外的一侧一个绿色的邮箱。邮箱与铁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铁路带人去远方,邮筒捎信去远方,都是一种期待的载体。小屋内现在成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可惜今天大门紧闭,只能在窗外张望。

站房右侧小院内,青山下还有1922年树立在车站的詹天佑的铜像。铜像的东侧有一碑亭,安放着詹天佑的纪念碑。碑文是1922年大总统徐世昌颁给的。碑文简述了詹天佑的生平事迹,高度评价了他对人民和国家的不朽功勋。铜像后面的台阶拾级而上是詹天佑和夫人的合葬墓。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驱。

“1905京张铁路”的石雕碑,介绍了青龙桥火车站。

“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纪念碑。

崇山峻岭顶间,巍巍长城下,北纬40度21分0.95秒,东经116度1分6.96秒这一点就是万里长城与京张铁路青龙桥站线段交汇点。这是古代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的交汇点,特竖立石碑让更多的人知道。

在这里环顾,铜像,纪念碑,站台,车站,铁轨.......这里是百年京张铁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站点,也是保护最完整的一座百年车站。

偶有护山的工人 ,他们见到我是满脸的诧异,看来这个季节小站也是游客们遗忘的地方了。继续在小站的青石小砖铺就的站台行走,站台上的站牌也有很多种。这是“T”字型简易站牌。

这种站牌不论大站小站都是标配。从这块站牌上可以知道下一站是三堡站。南口至八达岭段是百年京张铁路保留较完整的一段,在20公里的距离中,分布着南口、东园、居庸关、三堡、青龙桥5座老车站。

脚下一条条铁路线,或平行而行,或交汇之后离开。

交错的铁轨,分别向远方无限延伸下去,就像是一条条通往神秘与未知的小桥。在这静穆的氛围里,就请旅人慢慢享受这片刻的美好吧!

这是在铁路的东头回头看来时铁路的场景,没有任何事物会打扰你,天空逼真的蓝和变幻的云,远处的青山显出不同层次的各种青蓝色,近景的绿色植被,脚下延展的铁轨。这样的画面一直都是我的最爱,因为它能带来无限的美好和想象的延展性。

山岭下护铁的工区

山岭上巍峨的长城顺应山势而行,形如展翅欲飞,山巅长城与山谷的铁道相伴,铁路在谷底,长城在山巅。

这段长城是八达岭长城东段,是明长城的遗址,由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因修建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京张铁路而截断。

虽然成了今日的断痕残壁,却仍可感受到它的坚硬无比,就算是带点历经沧桑的惆怅,依旧展现出坚忍不拔的气势。

脚下就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它起自北京,经过京郊的昌平,南口,过居庸关,穿八达岭......终到塞北名城张家口。此刻这里一切静好。在这静静小站我逗留了几个小时。我接近它的身体,我一睹它的真容。我脚踩着每一根枕木,想象与感受岁月交织带给它的迷人风采和历史的沧桑。

山谷中,八达岭高速公路与京张铁路隔河相望,偶尔山岭间一辆白色“长龙”——长城号列车,运行的是北京市郊铁路S2线,它往返于北京北和延庆,路过我刚刚去的青龙桥站。这种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现代交通的美感。高速公路上匆匆而过的一辆辆大巴,小车,京张铁路上不急不缓而过的火车仿佛穿越了时空,淡定悠然超脱于世外。

参观了京张铁路上的两座百年老站。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它不仅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一种精神。京张铁路作为工业文明走进中国的象征,它的发展与变迁映射着中国百年发展的年轮,它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骄傲。沿途看到正在建设中的京张高速城际,设计时速最高350公里,这是中国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两条走向基本相同的“姊妹铁路”相隔百年,但都是里程碑意义的建设。中国铁路的发展实在是应该为之骄傲的。以后有时间来北京我会继续探访南口,东园、居庸关、三堡这些老站,也看看城际铁路上新建的高铁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