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间:2017.10 总体行程: D1:飞机,南京——广州,入住麗枫酒店(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店)。 D2:自驾,开平碉楼——赤坎古镇——南楼公园,入住阳江佰利酒店。 D3:自驾,海陵岛(山底古村-十里银滩-南海一号-放生台-大角湾-马尾岛-闸坡),入住阳西尚客艺术主题酒店(阳西店) D4:自驾,轮渡,阳西——徐闻——北港码头轮渡跨海——徐闻——湛江,入住维也纳智好酒店(湛江海滨公园店) D5:湛江(霞山天主教堂-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海滨公园-观海长廊-海湾大桥)——佛山,入住佛山私享家连锁酒店公寓 行程: D1: 第二程:自力村——赤坎古镇,10公里 返回古镇,将车停下,靠步行继续游荡,这样才能更好的感知古镇的韵味。350多年历史的古埠,极具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古镇前后经历过宋、元、明、清以及法国殖民统治和民国时期,每个时代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历史的印记。 穿街转巷间时光在恍惚中摇摆。不知自己身在何时何地。在老街上体验停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活,五六十年代,不,或民国时期,或更久远....... 骑楼中穿插着的各种建筑,或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或南洋风格、民国风格、甚至前苏联风格的。更奇特的是这数种风格都很好的融入古镇的主体——岭南风格之中。 时不时还有防守的碉楼和西式风格的钟楼夹杂骑楼群间。 古镇已经处于拆迁的后期,曾经辉煌的景象已了无踪影,到处都在围挡,很多的店铺都已搬迁,店铺上都贴着征收封条,这一纸封条让赤坎古镇变得冷清不堪。想找到一个还在经营的店铺是很稀奇的事了。但是从街上斑驳的门头可以看出古镇原来浓浓的生活气息。赤坎的生活就摆在街上,随处可见,随处可触。杂货店、文具店,药店、家私店、五金店、钟表店,林林总总,五彩缤纷,一个挨着一个在路两旁排开。商铺门脸都不大,但一条街上种类齐全。 赤坎镇中华东路268号的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还在营业中。 哇塞,终于有一家还在营业的甜品店。不要小看这样的门脸,简陋而朴素,但是东西的味道全是一顶一的正品,甜品的品质和性价比出乎我的意料。食在广东,其中的甜品也不例外。 看相普通的糖水,入口的感觉无与伦比。吃了两样还不到10元,这样的物价让我有留下了生活的冲动。 小铺屋前的骑楼下简单的摆放着小桌,骑楼的功用显现,马路上艳阳高照,而骑楼下晒不到太阳,骑楼的贯通性还保留了通风的顺畅。我们坐在小椅子上,吃着爽口的甜品,看着眼前少有行人的街巷,有种恍然入世的感觉。门前的一辆永久牌女士自行车勾起了我的回忆。 凌乱的围挡间有一家24小时的自助银行还在坚守中。 中华东路的西头是关氏大祠堂。 桥那头是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广场。 站在桥上看堤西路,时光在这里被定格,恍如置身于电影场景中。 桥头的碑石上是2006年12月份捐资修建古镇的善德善举的记载。 急于下桥左拐接近那电影中的场景。桥头的枝繁叶茂的榕树下老街坊们打着小牌。虽然即将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古镇,但生活还要继续,不能因为这些影响了心情。 广东骑楼的的老场景在这里。堤西路古民居多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侨胞,商号老板兴建,和之前看到的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相比,堤西路上的骑楼才是精华区,是侨乡一绝。它们紧邻马路,伴着江水,形成一条宽敞的步行长廊,像骑在人行道上。楼下做铺,楼上住人。乡里乡亲共用一条长廊,边看铺子边话家常也更加亲密。 骑楼每座宽不过5米,楼高一般2-3层。下段是列柱,中段是楼层,上端砌着檐口,山花。细数过往店铺繁体字写就的各式“老字号”,仿佛行走在烟雾朦胧的民国时期,南洋的风格韵味扑面而来。 堤西路的骑楼不仅壮观,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构造也极讲究,几乎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及青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当时先进的西洋混凝土建筑材料。比如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黄、暗红的外墙。 拐角处这栋还挂着红灯笼的骑楼,一个拐角两个立面,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传统的瓦脊楼房前加上摩登的外立面。窗边的浮雕,花纹,拱形门窗,套色玻璃,卷铁窗花。二楼上挂出的明星旧照将我们带到文化繁荣的民国时期。 这建筑还有一个很小资的名——雨亭小筑。名字倒和骑楼的功用不谋而合。楼房的主人将这栋楼房于2011年给了关族的图书馆。历史上赤坎镇上两大家族关族,司徒族在竞争中将赤坎镇发展与繁荣起来。 这里成为一个民间的博物馆,一个可以把玩的茶馆——隐没堂。进门参观收取十元。 门里门外每一个小细节都是古韵十足。 门口的竹椅,门廊小几上的放映机,红木的屏风,墙壁上泛黄的照片,一盏台灯......从一件件摆件里,嗅出了熟悉的味道,每一件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门口生了锈的缝纫机让我想起童年时光,夜里伴着妈妈踩着缝纫机哒哒哒的音乐声我进入梦乡。 漫步在这里,仿佛穿越回充满洋货的旧时光,老唱片机摇晃着奏响悲欢离合。 顺着隐没堂向北拐入小巷,进入到一条安静的老街中,那种感觉像穿过一道门后突然进入另一个时空似的,堤西路上是没落的繁华,这里就是寻常百姓家的跌宕。 徜徉在繁华褪去的骑楼间,深巷陋弄里,时间驶上了慢车道。悠长的时光拉远着过去和今天的距离,斑驳的砖缝了繁衍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砖墙上青苔斑斑,阳台的围栏上长出了植物, 西斜的阳光照在小巷的一侧,映射出斑驳的光亮。 阳光下光亮的叶,朦胧的屋影,恍惚中看见被时间盗走的光阴。 这里的一切都令我不知自己身在何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这无情的现实,岁月催人老,建筑也不例外,赤坎此时满目疮痍一付破败不堪的景像。可是不堪中又有那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 在城市的发展中,新街道每天都在建设中。而这里历经数百年雪雨风霜,建筑已经残破不堪。一些门洞和长廊被封堵,留下的建筑也已墙面剥落,花墙残缺,窗棂尽毁。 狭窄的小巷里让人想慢慢的驻足端详,驻足思考。古镇的人走了一批,来了一批,搬不走的是这悠长的街巷与有印记的建筑。它们守望着过去的时光,真正的韵味在其中。 河流无声地从镇上流过,年复一年,它可曾记得古镇曾经拥有的辉煌。几公里连绵的骑楼,凄凉的街巷,几乎无人的街道,斑驳的岭南风格建筑,西洋的浮雕,窗花,加上孤独的一楼卖糖水的小铺,充满了怀旧过往的味道,承载着业已远去的记忆。 只是想来开平看碉楼,赤坎只是突发奇想来看看,岐岭村吃午饭时当地人还劝我们不要来,“都要拆了,没啥好看的了”。我不只一次的经历告诉我,当地人关于当地的评价有些是片面的,有句老话叫“灯下黑”说的就是这一类。何况我们顺路,这一顺路却带给我一个震撼。这个古镇很特别,尤其是在这个古镇即将落幕之时的斑驳印记给我一个强烈的印象冲击。旅途中往往是这样的,当你心存向往时,再见也不过如此。当你偶尔路过,却有着抹不去的印记。 旅途回来上网百度了一下,官方报道:“2014年9月,在江门市的指导和推动下,开平市人民政府与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赤坎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协议。项目计划投资60亿元,以'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重现古镇历史辉煌’为总体思路,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相结合,在充分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开发,重现赤坎古镇历史辉煌。” 古镇的斑驳与摇摇欲坠,整体维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未来会如何?赤坎的骑楼,赤坎的深厚文化和海外华侨的血泪奋斗史能被保留与传承吗?赤坎会不会丢了?我担心,我期待。朋友认真地说,他会关注这里,当赤坎重归之时他一定第一时间回来看它。希望再来赤坎时,它可以不负所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