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圆内方,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欢 喜 2021-12-17

2021-12-17 07:39

来源:国学魅力(微信公众号)

教育家黄炎培在给儿子的赠言中说: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我国古代的铜钱,外部是圆形,内部是方孔,看似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人生哲理。

一滴水,可方可圆,泽润万物;一个人,能方能圆,方圆相济,才能活的通透。

做人有原则,做事懂变通,方能无往而不利,寻得属于自己的天地。

做事要方

方不是执拗,方是一种坚毅,一种正直,更是一种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气节和原则。

心中有原则,做事有底线,才能将前进的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不在旅途中迷失方向。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武则天曾垂帘听政,后来直接做了女皇帝。

宋代也有一位皇后,曾长期垂帘听政,甚至有更进一步的想法,这就是真宗朝的刘皇后。

宋真宗传位给宋仁宗时,仁宗尚小,刘皇后就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刘太后一坐就是十几年,宋仁宗都二十二岁了,她还不愿还政。

这时职位还不高的范仲淹站了出来,他直接上疏建言,要刘太后还政给仁宗皇帝。

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但范仲淹觉得理当如此,毫不畏惧,倒是把推荐他的大词人宰相晏殊下了个半死。

刘太后不愿意还政,将范仲淹的上疏压住不报,并把他外调地方。

被下调地方的范仲淹,做事依然很方,坚持原则,不断上疏,让刘太后还政颐养。

一年后,刘太后故去,仁宗亲政。

这时风向变了,很多大臣就落井下石,把朝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推到刘太后身上。

范仲淹看不过去,就向仁宗建言说:太后已崩逝,宜掩其小故,而全其大德。

仁宗深以为然,下令禁止大臣胡乱议论已故太后。

范仲淹也因做事方正,不记私怨,而受到仁宗的赏识,后来官至宰相。

人最为可贵的,便是心中有正道之光,且能不为世俗所破。

做人太过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看上去十分讨巧,实际上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

能坚持自己内心原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任和长久尊敬。

做人要圆

圆不是圆滑,圆是一种周全、一种宽厚、一种通融,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

方是心中有坚定的原则,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对外的圆融豁达,是处世的锦囊。

苏轼在 63 岁穷困潦倒之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先说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自嘲,酒后的腮红被误认为脸色红润,用调侃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

这份圆融里,有趣味,更有智慧,历经生活艰辛,依然内心向暖。

生活也许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心胸坦荡,依然能活的有趣有味。

饱经世故,仍能保持方圆,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历圆滑而弥天真,这才是对困苦岁月最好的回答。

外圆内方,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

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

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为什么这样说?

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功劳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

接着问下一位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

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为什么这样说?

这位大臣说:古人经常说,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

魏王听后,立刻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

《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中说到: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只圆不方”的人,没有原则,没有操守,没有底线,属于世故小人。

“只方不圆”的人,说话不看场合,让对方下不来台,又很容易得罪人。

唯有向那位大臣“内方外圆”,既不让人难堪,又给予别人如沐春风的温暖,实是内方外圆的至高境界。

做人如果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O’,未免过于圆滑世故;如果只方不圆,是一个四处棱角、无法动弹的'口’,那就会寸步难行。

在与外界相处时,要圆,要懂得适时地收起棱角,以和气待人。

但在原则问题上,要方,要做到坚守自己的底线,以硬气示人。

方以立志,圆以行道。外圆内方,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