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文化所稀缺的品性

 黎荔专辑 2021-12-17

我们文化所稀缺的品性

黎荔


中国人天性内敛,性格谦逊,不善张扬,奔放不羁是我们文化中所稀缺的一种品性。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长期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应的是,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行为方式也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圣人,不过圣人基本上做不到,就退而求其次主张做君子。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很多,但君子的行为方式却只有一条,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培养出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性格上温柔敦厚;行为上循规蹈矩;言行必符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不敢越雷池半步。儒生们不张狂不偏激,如同河滩上的鹅卵石无棱无角光滑顺畅。在这种“中庸人格”规训之下,不可放纵自我,不可标新立异,否则就是异端,而中国文化对异端从来都是口诛笔伐一棍子打死的。因此,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性发展之中,缺乏千姿百态的活泼生机,少见灵魂自由、狂放不羁的狂人与奇士。
 
魏晋时代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更是人遍地的时代,刘伶裸体醉酒,祢衡击鼓骂曹,阮籍穷途恸哭而返,嵇康临刑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戮,还有与猪共饮的风流音乐家阮咸,葬礼上裸奔的高官王忱,以驴叫为王粲进行追悼会的曹丕……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只为摆脱儒家名教的束缚,追求“礼岂为我设也”的狂狷人格与自由意志。大唐帝国是一个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开放的社会,伟大的时代赋予人们以非凡胆魄,让盛唐中人活得极其张扬而热烈。“天性野范”的武则天因驯马之道深得唐太宗喜爱,凭借的就是那份“野性张扬,桀骜不驯”,李白浪漫豪迈、恃才傲物“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走科举考试之路,而梦想直上青云,像振翅的大鹏那样去远征,他代表的正是大唐盛世的气象。到了晚明时代,在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滋润之下,中国文化也曾迎来过一个狂人辈出的阶段,唐伯虎的迷之自信,徐文长的疯狂颠放,李贽的狂放不羁,金圣叹的标新立异,龚自珍的剑胆琴心,都是晚明以来资本主义萌芽与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而在王纲解纽、军阀混战的晚清民国时期,则涌现了如章太炎、黄侃、刘文典、陈独秀等一批民国狂人,表现出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这一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上产生的极有韧性、绝无媚骨的优异之士,他们的呐喊使一个“无声的中国”变为“有声的中国”。在这其中,最突出、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鲁迅,他在《狂人日记》中对“吃人的礼教”的声讨,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力的口号。


 
虽然曾有过上述这几个时代的狂人辈出,但总的来说,我们历史上一直稀缺不驯与不羁的文化人格。在“中庸之道”的轨道上,中国人大多唯唯诺诺,不敢创新立异,不敢展露锋芒,把藏锋隐锐和光同尘的涵养功夫发挥到极致。一味冲谦自牧,容易变成晦黯枯涸,所以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还隐藏着另外一种人格模式,那就是狂狷人格,虽然狂狷人格一直被打压,但也有偶尔浮出水面之时。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如此喜爱李白,就是因为他的人生和我们的人生没有太大的悬殊,他体验的情感我们也有所体会。他悲我们所悲,喜我们所喜。然而,李白这样的狂人,他的喜和悲却比我们常人的喜和悲要厉害得多、浓烈得多、狂放得多,所以我们的感情在他的诗歌当中得到一种扩展和释放。李白的生命力从没有被压抑过,那么野性、奔涌、蓬勃,李白根本是把诗当成“狂人日记”来写的,他的爱、憎、求、愁,皆趋于极端,充满了激情和张力。他是我们渴望成为而没有成为的那个人,他替我们每一个人喊出了内心深处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求。可惜,李太白不常有,产生了李白的那个时代,后世是很难复制的。唐帝国统一天下后,将游牧文化融汇入农耕文化,将胡文化融汇于汉文化,将一股边塞豪强侠爽之气融汇于中原温贞娴雅之中,使得唐文化里有一种“胡风”,一种豪爽刚健、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之气派,迥异于中原文化的温良恭俭让。李太白之所以千古稀缺,反映出唐朝的开放自由和后世礼教束缚之严。说到底,是礼教在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言行,只要礼教禁严,就不复有生命个体的豪放彪悍、无所顾忌。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与思想虽然焕然一新,然而精神人格依然与传统士人一脉相承。蔡元培、胡适是温雅而严肃的儒者,鲁迅是极有韧性、绝无媚骨的特立独行之士,周作人是亦正亦邪集两气于一身的游逸名士,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与周氏兄弟走得很近,有狂狷一面,但到中年之后,渐入知天乐命的隐者一路。相比于那些因为冲谦自牧、不免晦黯枯涸的历史人物,我还是喜欢在时代的沉闷空气下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的不羁之士,他们具备蔑视任何外在权威的自主意识和孤军作战的斗争韧性。这正是鲁迅所极力推崇的“摩罗”战士最珍贵的品格。

虽然一百年的近代史,孕育了一群以鲁迅为代表的特立独行之士,然而,从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观察,从传统到现代的人格转变并未历史性地实现,各种形式的依附性依然严重存在。要怀有独立自由之精神,至纯至真之情怀,方能成就的那些非凡事业,至今还是缺少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