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文化与儒家:沏茶品茗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伟天英 2017-08-20

茶文化与儒家:沏茶品茗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

儒家认为要达到中庸和谐,不可忽视礼的作用。荀子说“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指人天生的性、情、欲,可以通过引导、修饰、加工,使之成为善。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把礼作为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礼记》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要求以谦让的精神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律己待人,社会就会非常和谐。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中国人特别看重礼,自觉地以礼规范行为,力求以礼达到和谐的境界。

茶文化与儒家:沏茶品茗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儒家将茶叶视为具有灵性的植物,称茶为灵草、瑞草魁、灵芽等。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儒家茶人在饮茶时,将具有灵性的茶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品茶活动能促进人格修养的完善,因此沏茶品茗的整个过程,就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茶文化与儒家:沏茶品茗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茶叶的中和特性也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将之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陆羽《茶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茶“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示俭、示廉,倡导茶人的理想人格。刘贞亮提出“以茶可雅志”,通过饮茶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以及清高廉洁与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茶道寄寓着儒家企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正如北宋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曰:“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赞美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节,如同珍贵名茶,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也不会改变节操。

茶文化与儒家:沏茶品茗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国茶道的思想基础。吴觉农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也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茶是文明的饮料,是“饮中君子”,具有“君子性”,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称赞建茶,“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苏轼又在《叶嘉传》中赞美茶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周履靖的《茶德颂》盛赞茶有馨香之德,可令人“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秘传煎烹瀹啜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追鲁望之幽情”。文人将茶品与人品相联,说茶德似人德,将茶的高洁比作人的高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