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习性教育

 心明斋 2021-12-17

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许多关于习性教育的话,也经常从这些经典话语旁擦肩而过;仔细研究这些话语,不难从中找到它——习性教育.

习性是什么?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三观',有的说是一种生活模式,还有的人说是天性等.在这里浅谈一下习性,我认为:习性对于我们人来说,是一个人的常用思固定维模式,说是经验也行,说是阅历也可以.我们在理解它的时候,容易出现2个误区:

1.习性不是习惯.对于我们来说,习惯解决的对象窄,习性广.习惯多数情况下是在生活中某一方面养成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习惯与另一个习惯并不一定有着同一个方向的价值判断.如:一个人有着规律的作息时间与他的吸烟等嗜好.一面是好的习惯,另一面是不良习惯.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共同思维.若换到习性上来说,这个人思维上已经定了健康生活的标准,二者就对立了——或有好作息时间,拒绝不良嗜好;或作息紊乱,嗜好一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总结的就是习性.虽然话有点夸张成分,但我们要知道习性思维而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思维能贯穿我们的一生.习惯是喜好,习性是思维的表现;习惯能定一件事,习性能定全部事;习惯有可能改变一个人,而习性能定一个人.

2.习性不是价值判断.它们之间确实有联系,我们的思维过程就是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是习性的基础,是习性的一部分;当我们习性养成时,很少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一个思维后取舍的过程,习性是通过长期价值判断后养成的固定价值判断,可叫经验,没有取舍,即:个人的'三观'.简单地说,价值判断是方法,比较全面;习性是长期积累后的固定价值判断,可能是正向,也可能逆向.

我谈的这些也许是太过于咬文嚼字,可以明确的是:1.习性是固定思维的杰作;2.习性只有2个方向且不存在取舍——1是正向,2是方向.那么,现在我们把视线拉到孩子的教育上来:一个良好的习性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

习性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原因:它是思维层面上的结晶.所以,我们在教孩子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习性教育.成绩可以提高,可以改变,而习性难改.孩子一旦养成一个习性,也就基本上对自己的人生定了性.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在孩子20左右岁时,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如:孩子以前挺优秀的,而今却出现了种种问题——厌学,成绩下降,沟通不畅等.今天,我们回思下:是不是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性呢,是不是我们没有对孩子进行习性教育呢?

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习性教育,在20左右岁时出现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实情况:多数是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极少数是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能把自己的生活划分得很清楚,甚至比我们大人做地还好.我观察到的情形是这样:1.作息合理,饮食有度,奔走有向.2.自学能力强.3.社会关系明确,知理认礼.4.乐观,积极,向上.5.有志向等等.这些孩子的表现不是空穴来风,或是小时父母给他进行了良好的习性教育,或是初高中阶段自我修成的习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或孩子思维的成长.有良好习性的人高度是可见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近些年我们总理答记者问.一是回答有高度,二是回答速度快,三还简练等等.良好的习性是多么可畏,那么良好的习性怎么养成呢?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养成良好的习性,只能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说:

1。划分清楚:孩子各个年龄段遇到的各种事情,如:作息,饮食及玩耍等划到生活;读史籍,阅经典及沟通等划到思想层面。

2。与孩子沟通,定标准:1)生活方面以健康为标准;2)思维方面。通过孩子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情,逐步渗透良性思维。

3。家长思维模式先改变,先改变自己。

4。与孩子共同坚持下去。

总的来说,习性是固定思维,习性教育是固定思维教育,那么良性的习性教育就是良性的固定思维教育。它的基础是以行为带动我们积累的思维,他的结晶是以我们的思维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