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打卡的陷阱,就别再踩了,踩穿了也做不到,因为没有这些技巧

 玖弋阁 2021-12-17

读书非共读第四期顺利结束,上周六晚在群里做了个总结复盘。这次活动让我有一个新的发现:对我而言简单的每日打卡,对别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影响当天打卡。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日打卡环节的设置是有地方弄错了?

我理想中的打卡环节,是读书环节中关键的一个,它有着双向的作用:读完书后能有一次复习的机会,同时又有一次输出的机会。往左复习,增加内容记忆,加深对读书的兴趣,往右输出,学以致用,不让书白读。

但是目前看起来,这个理想不够理想,是我在开营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吗?似乎不是。更可能是没有理解我说的意思,单纯认为看书就是看书?

反复思考之下,我觉得不是每日打卡的问题,而是配套设计没有跟上。

每日打卡的配套设计有什么?

每日打卡的配套设计需要:公开承诺,打卡提示,完成激励。

公开承诺

既然参加了活动,那么大家的目的就是读书,显然这个认知是错误的。不是所有参与人都是来读书的,可能有人是来交流的呢?有人是来学习读书方法的呢?所以活动初期一定要确定每个人参与的目的,并在群内公布,这就是公开承诺。每个参与人究竟想要什么,直接决定了活动参与度与相应行为。

《影响力》中对承诺与一致有过专门章节的阐述:人往往对自己的承诺感到负有责任,这种责任驱使人们完成承诺。为什么进入一些小群体会要通过某种试炼呢?就是为了增加对群体责任感,赋予保护群体的承诺。如果在活动中添加这个环节,无疑更拉近参与者和活动的关系。

打卡提示与完成激励

在《福格行为模型》中提到,一个习惯行为的养成是三个要素之间作用形成,即行为的触发同动机、能力、提示有关。动机越高,越有可能去行动;能力越高,行动越容易。

但是动机和能力未必是正比,一旦出现高动机低能力,低动机低能力,低动机高能力,都不能形成一个行为习惯。高动机低能力,可能因为能力无法达到行动要求而搁浅。低动机,无论能力高低,都无法激发行动欲望。

动机之所以是动机,就因为它是发动机,是打开习惯行为的动力源。有了动机,我们才看能力与行为挂钩的问题,只有契合能力的行为才有可能养成习惯。福格提出最小行动的概念,即一个能力范围内可以轻松达成的行为才是养成习惯行为的钥匙。用这把钥匙,我们可以养成最小习惯行为,再慢慢将最小习惯行为扩大为一个大一点的行为(依然在能力范围内)。

钥匙和动力源需要一起使用,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就是情景提示。情景提示有两种,分别在行动前与行动后。

这里需要说明,原书仅仅提到一种提示,就只在行为前出现。行动后的提示其实是奖励,作为完成的庆祝。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提示,性质都是一种心理暗示,无论是精神奖励还是物质奖励。

行动前的小提示,告诉我们可以用钥匙去开动力源了。比如每天运动,是我们想形成的行为习惯,那么每天刷完牙做十个俯卧撑就是最初的微小习惯行为。刷牙是情景小提示,一旦刷牙完毕就即刻做十个俯卧撑。

行动后的小提示,告诉我们行为完成了,我们应该庆祝喜悦,这样就能建立一个认知:我完成了一件令自己快乐的事情。如果缺少这一步,我们贪婪的大脑无法获得多巴胺奖励,就会认为这件事没什么用,还是不要做了。激励反馈,能让大脑开心,一开心大脑就还想要,这么一来行为被强化了。

复盘活动缺失,没有跟上的设计

如果从上面三个要素去考察非共读活动,就会发现缺陷。公开承诺没有,所以大家读书的目标是不明确的,这就消减了每日打卡的目的性。

打卡提示倒有。活动采用小打卡程序,小程序能够每日提醒打卡。但小打卡其实不太符合最小行动的要求,因为步骤有点多。先要进入微信,再进入小程序,找到打卡主题,然后编辑打卡。数一数就有四步,直接就能把人劝退了。

理想化状态是一步完成,显然用小打卡程序是做不到的。如果用知识星球,那么也要三步:打开知识星球,进入星球,编辑打卡。步骤最少的就是直接在微信群里编辑打卡内容,直接群内发送。

微信群内发送的问题是信息量叠加后,瞬间就百来条信息,你是看呢还是不看呢?骤然有种信息压力存在。而且后期打卡统计、存档也是一个大问题。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比较大,只适合人数少的活动。

这样想,知识星球是个更合适的地方,仅仅步骤少那么一点点。

完成激励,其实在打卡小程序里有自动打卡日签。不过,估计没什么人注意吧。说实话,参加过不少训练营,都有这么个日签。从行为设计上看,很有必要,但从实操上看,其实是一种浪费。

我就从来不看这些日签,还觉得打卡结束为什么要给我这个?浪费我3秒时间,太不值得了。所以这种自动化的日签,是一种偷懒,被机器表扬,你开心吗?

激励,这件事情还是要人亲自上阵比较好。有激励,就能形成一种反馈机制,不断强化打卡行为。

自己的读书行为设计

既然清楚了打卡设计中的缺陷,就来研究自己读书行为,并验证上面的总结。

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输入和输出、快速成文,所以每日打卡就是输出的形式,这种形式确实起到了文章开头说的双向作用,即复习总结又联系实际。我的动机就很明确,附带的一个动机是秉持着输出的内容能给小伙伴带来价值,双效动机就有了。

能力上,读书输入输出本来就不难。最小行动提示这就很有意思了,我基本是每天踏入地铁,就开始用手机编辑打卡内容。踏入地铁这个动作就是我的提示音。偶尔有两次太累上地铁后就睡着了,回头发现忘打卡了。之后就时常警醒自己进地铁打卡,搞得和上班打卡一样。

于是又设置了另一个后备提示:读完书就打卡。虽然缺少酝酿时间,回忆环节时间缩短,可不是大问题,过段时间复习打卡内容就行。基本双保险的打卡提示下,每日打卡不成问题。

而我获得激励就更简单了:一本书每一章节都有笔记,看着笔记内容就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用笔记快速成文,又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就是用这些笔记,上周编辑催稿时,一个小时不到写完,半小时排版后各个平台发布,这效率是非常高了。

这下总算搞清楚为什么我能持续打卡,而活动成员却很少做到。差异就在这些细节上。

结语

这篇长文能看到这里的,都是忠实读者了。来说点心里话,非共读活动不过是我读书输出过程的副产物,我一个人也能继续。可更多人一起读书,能有更多信息价值交换,有向众人学习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So 明年继续非共读吧~

【文/云玖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