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槽向]作者没获得学位真是反应了学术界的良心——关于《教养的迷思》

 禁代曲奇 2021-12-18

虽然没有看完,但不管怎么想,也还是要写点东西批判一番。

本书的观点在第一版前言里面已经说清楚了:“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即父母的教养(教导与培养)对孩子没有作用,起作用的是基因和同龄人。

作者还非常嘚瑟的觉得自己发现了学术界的一个大漏洞,把那些和自己观点不符合的论文,都说成不严谨不客观只是强行找关联。

那看看作者自己举的例子呢?

…………第一部分:你没影响孩子的口音!教养毫无用处…………

例子:

1 待在英国的俄国父母,养出来的孩子英语口音十分纯正。

2 被保姆和家庭教师带出来的上层社会的孩子,口音还是像他们上层社会的父母,不像他们的保姆和家庭教师。(而且这个例子似乎来自侦探小说)

结论:孩子们的口音不像教养他们的人,教养没用。

这真是滑稽得很。

首先,干嘛提口音。

两个例子看起来似乎不同,但结论都是一样的“孩子的口音”不取决于教养。

但就能证明教养没有用处了吗。你的论点是关于教养对人格是否有用的,口音跟人格个性有关系吗?

为什么要扯口音?

语言本来就是用来交流的,在英语大环境下,也许孩子的口音更容易被环境改变也不奇怪。这怎么也不能证明教养对其他方面无用,特别是对人格无作用。

本书后面还不断举跟人格性格无关的例子,真是令人厌烦。

然后,这两个例子真的能证明“口音与教养无关”这个观点吗?

俄国来的父母在家是否跟孩子讲英语?孩子有没有可能是向父母学了俄语然后向同伴学了英语的双语使用者?

又或者父母希望孩子口音纯正而请了英语家教,或者从小给他们放英语的早教材料?

这根本不得而知。

另外,作者单单就“孩子头八年中大部分时间与保姆,家庭教师,或一两个兄弟姐妹一起度过,他很少跟母亲一起,跟父亲相处的时间更少。”就推断出父亲对他的成长没有任何影响。并认为孩子的口音和行为像父亲,不因为教养而是因为基因。(虽然作者没明说结论,但孩子像父亲,总不可能是因为同龄人吧?)

这也是有趣到了极点。

所以你认为口音到底是不是基因决定的?或者俄国人的口音不是基因决定的。但是英国人的口音决定于基因?

再来,你说那位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影响?”

孩子请什么保姆,什么家庭教师,难道不是他父母选的?难道是随机抽取的吗。

他的家庭教师教什么,保姆怎么照顾孩子,跟他父母没关系?

孩子不会把父母当榜样?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孩子?不会根据自己父母的身份调整对自己的期待?

选择老师,选择课程,做孩子的榜样,为孩子的未来提供眼界和可能性,这些不算教养?不算教导和养育?

且不管这个似乎来自侦探小说的例子是否真实准确,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推论,也最能证明教养的作用:这孩子的父亲应该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被教养长大的。所以他们十分相像。

而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毫无影响,呵呵。真是厉害了。

………………第二部分:双生子有些方面相同,有些方面不同,所以教养没用!……

例子:

1 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胞胎都叫吉姆,都有咬指甲的习惯,都喜欢做木工活,都开雪佛兰牌的汽车,都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喝同一个牌子的啤酒,都给儿子起詹姆斯·艾伦的名字。

2 从小分开的同卵双胞胎都成为消防志愿者,照片上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都戴着消防员头盔。

结论:双胞胎的相同点都来自于基因,跟家庭的养育无关。

这宛如智障一般的推论啊。

首先,继续问你为什么要提开什么车,喝什么啤酒,这和孩子的人格有关系吗?

然后,这根本是幸存者效应吧。一两个巧合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者不停的在说分开的同卵双胞胎这里相同,或者那里相同。要么都开一样的车,要么都当消防志愿者,要么都爱笑。

那又怎么样?

你随便找两个人出来,管他们基因如何,非要找相同之处也能找得出来。这些例子能证明些什么吗。

什么都不能。

除非你调查出大部分从小分开的同卵双胞胎,都给孩子起一样的名字,才能得出结论说“给孩子起名字”这个相同是来自于基因吧?

反正我是不信这也是基因引起的。只能认为作者发神经。

然后,收养两个孩子的家庭是不是有什么共同点?他们是否在一个地区,是否有同样的经济情况和家庭情况让他们得以收养小孩。这两个孩子是否因为处在相同的时代,雪佛兰牌的车比较流行所以他们都开这款车?

不得而知。反正作者又一次脸大的推出了如此有趣的结论。

然后:

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不同

不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不同。

结论:反正他们性格都不同,所以一不一起长大毫无关系。父母的教养没有用处。

又是一个极端智障的推论。

人的性格是那么复杂,作者仅仅一句“性格不同”就能把教养的作用全都抹杀,也是十分有趣。

请问什么是性格相同什么是性格不同?

都开朗就是性格相同了吗?一个内心空虚却不停社交讨好别人的人,和一个充满幸福感,善于交友的孩子性格相同吗?

什么叫性格相同这一点,作者没有给予任何描述。就简简单单的一个结论砸过来。无法令人信服。

而且同样教养下的孩子,可能的确会产生不同的性格。

比如暴力下长大的孩子,可能同样有暴力倾向,可能变得懦弱无力,也可能精神失常。这些“不同”可能来自基因,可能来自同伴。

但绝不可能说这些所谓的“同样环境下成长后性格的不同”,能证明“暴力毫无影响”。

这只能证明人的性格是很难完全相同的而已。

看到这里我已经相信作者的脑子有点抽风了。

…………第三部分:你是怎样的父母就怎么对你,于是父母无作用!…………

例子:

1 面对丑陋的婴儿,人们就会更没耐心一点。面对漂亮的婴儿,人们就会更容易宠爱它。

2 对胆小的孩子父母会更不耐烦,就算是不同的母亲也可能有相同的反应。

推论:是什么样的母亲根本没关系。父母的反应取决于孩子的个性。

补充:胆小和容貌都是由基因引起的,于是最后的结果也是由基因引起的。

最终推论:所有都是基因的错,什么样的父母根本没关系,教养无作用。

首先 是不是所有地方对胆小的孩子反应都一样?鼓励勇敢的文化里和鼓励谨慎的文化里,母亲对胆小的孩子反应一样吗?

就算都是不耐烦,知识分子母亲和劳动人民母亲反应一样吗?

如果作者没有进行跨文化研究,在父母都以同样方式教养孩子的前提下,得出孩子的差异不来自教养而是来自于基因。所以教养无用。

那我对你这个神奇的逻辑也是没什么话好说了。

然后,“令人愉快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拥抱,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会经常挨打。”

就算这个假设成立,也只是证明“父母的教养受孩子基因的影响”而已。

如果想证明父母的教养没有影响,那需要论证拥抱和挨打对孩子没有影响。而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把后续的结果都归结到“基因的间接作用”里面,在我看来简直是失了智。甚至这个论证还侧面证明了父母的教养是有作用的。而且这些教养方式很可能来自于自身的文化。

对胆小不耐烦,和对相貌的偏好。都是父母的文化带来的影响。不完全来自孩子的基因。

不然你找个外星人父母,看到令人愉快的孩子就拼命打他。看看有没有影响?

什么样的父母都一样?

呵呵。

话说起来,我外公外婆的五个孩子,包括我妈全都是大学生。而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在六七十年代交白卷不学习的风尚之中。同伴几乎没一个考上大学。恢复高考那年,整个市只有三个人考上大学,其中一个就是我大姨。

所以按照作者的推论,我大舅小舅大姨小姨和妈能考上大学,不是因为外公关起门来苦口婆心写教导他们知识很重要,要好好学习。而是家里有学习的基因而且每个孩子都遗传到了?

嗯,很好。我也谢谢你全家。

最后,如果要否决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作用,作者也应该一并否认教师对孩子的作用。(虽然我没看完,不知道有没有论证,但是我觉得这不太可能)

因为教师也不在作者所谓的“基因与同龄人”这两个影响要素里面。

而且如果孩子的社会化全都来自于同龄人,孩子们只想成为“成功的孩子”,而非“成功的成年人”。那么教师也当然没什么卵用了。

所以作者是不是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教师,把那些上层社会的孩子扔在一起,他们就能自动发展出上层社会的口音和行为了?

就算孩子的行为除了基因,“全都”来自于同龄人的影响。那么第一个这么做的小孩子,难道是自己发明的口音和行为吗?

还不是向父母或者老师学的。

看到这里我已经觉得作者的逻辑和素养都很有问题,不是蠢就是坏。

不管如何,我们都不可能否认教师的作用,也不太可能教师的教育有用,而父母就没有作用了。每天去学校听一两堂课的影响,比不上回家放假时的朝夕相处?这太荒谬了。

我们多少人记得父母或教师给我们的教诲,把父母和教师当成榜样。让父母和教师影响我们的偏好。让父母的眼界决定着我们的眼界。

我讨厌这个老师,所以我讨厌这个学科。

我妈不让我嫁给外地人

这是家传的手艺/厨艺/规矩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

是,我们记得很多这些东西。所以作者宣传着自己的学术研究是反直觉的。顺便批判其他学术研究不严谨不客观,只是花椰菜而已。

但是你的这些研究,看起来连直觉和花椰菜都不如。

如此粗浅的研究,大概就只能获得这么愚蠢的结果了。

其实就算作者想说的是“同龄人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要大。”也许都不会招致这样的反感。

但一句:“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就足够让人把这本书扔进“作者自以为是到极点,而且是个偏激的疯子”的书单里面去了。

而且看开头和序言,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还挺骄傲的咧。

最后感谢作者的研究和垃圾论述。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同龄人对成长的作用,并在感叹论文真好写稿费真好骗人们真好唬弄之余写下这篇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