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与夜的循环 | 释义(二)

 mayprc 2021-12-18

三、日修法

(4)一般来说,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相继不断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循环周期,如此便有日修法和夜修法。关于日修法,有三项要点:了知、稳固,以及增上。

A.了知

(5)此三要点当中的第一个是:了知。“了知”不仅是推理和分析,还要依靠传承。我们的见解(正见)是一种观待事物的方式,它可能包括分析和诠释,但是“了知”基本上是在经验层面契入该见解的知识。当我们没有这种具体的知识时,便依赖于他人的描述和解释,而这些可能每天都在变化。没有真实的知识,一切万法都只是虚假的影像,其实它们并不存在,不过是像镜子里有诸多的反射。不知镜中影像是自己反射的一只小猫,就会追逐著它仿佛是真实玩伴般。在大圆满中,所有现相都被理解成菩提心或本初状态的能量潜能(rtsal,“查”能量),这些现相即是该状态的功德或装饰。当我们契入知识时,我们对此便无疑惑,于是我们即可决断:诸现相皆是心之神变游舞。

(6)心的本性从无始以来就是空的,无有任何自我或实质(无我)。但是我们不应认为心只是空无一物,因为它还具有镜子的明清。这种明分无碍地存在亦无断灭,如同月亮以各种方式倒影于水中。心中生起的念头是心性显现自身的方式,但正如我们为了了解镜子的本性就必须先了解反射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观察念头,看看它们是从哪里生起、住于何处又去向何方。然而,当我们探究这件事时,我们发现念头没有生起、留驻或去往之处,没有任何可以确立的,我们所发现的便是空性,此乃心的真正特性。现在,即便情况可能如此,但念头仍然不断地生起,因此,我们所发现的是本觉智,其中没有一边是空性、一边是明性之二元分别,这种本智是自然且任运自成的。在心的层次上,我们没有发现这种不二,因为心在时间中运作,而净觉的状态则超出了心的局限。

(7)当我们认识到现相(境相)仅是实相法性之装饰时,这些在我们六根(六感官)持觉松坦下产生的现相,无论何时生起皆自解脱为其自身境地。六聚即五感官加上心(意),对现相之感知先于任何想法或判断的形成,这就称“明性”。现相指的是外在世界,而情绪烦恼和业力习气指的则是内在经验世界。这个内在净觉状态的显现就是本智。净觉的生起总是具备任运自成的面向,也就是说,其基本功德就像初升的太阳不缺其光芒。由于我们无明于净觉的状态,我们的情绪烦恼只会愈趋强大,结果我们便随逐自己的情绪。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情绪之净觉状态时,我们便不受情绪支配,也不必压制它们,因为它们就像我们本初状态的装饰。如此,我们的情绪只要一生起,都会于其自身之境地解脱(自地解脱)。

(8)境相与净觉是不可分离的(境觉无别)。当我们认识此点并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时,那么执取主客二元而生起的妄念(二执妄念)便会自地解脱。我们不会试图以任何方式遮止或排拒它们,就只是在其现起的当下保持觉知。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行者本身的能力有三种自解脱的过程:一、借由直视而自解脱(gcer grol,直视解);二、念头生起而自解脱(shar grol,生解);三、如是而自解脱(rang grol,自解)。“直视”(gcer)一词的意思是“纯然的注意力”,但这还不是真正的自解脱,因为在观察我们自己时,我们仍有某种程度的努力。例如,当一个念头生起,我们直视它的本面,它便解脱为其自身境地。shar这个词指“生起”,在念头生起的那一刻,它便自解脱了。例如,当我们注意到一个念头出现,我们不必费力去直视它,而是当它一生起,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当下觉知之状态——即本觉,它就自解脱了。当这种能力完全发展出来时,真正的自解脱(rang grol)才会发生。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便已达成本觉状态的相续。

(9)这句偈颂说明了事物的本质。在感官接触的第一个刹那生起的觉知就是净觉,其无修整或无造作地被心显现出来,且非由任何因所创造或产生(无生)。这种当下觉知的状态为何?它是一种超越主客(能所)限制之真如情况;它是一种本来或自然的自生本觉智。“真如”一词指出以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本自圆满)二者为特点之状态。

(10)在这种净觉状态中,普贤王如来[真实]境界(普贤密意)之三面向全然现前。这三者被称为“本体”、“自性”和“能量”。关于净觉状态,其“本体”即法身,是空性。此“本体”为一体,即“本基”,于其中万法皆一如。“法”意指整个存在,而“身”则指其次元或层面。由于在此等状态下不存在任何业力轨迹或习气,我们才说到其“本体”为空性。“业”总是属于心的层次,而净觉或本觉则超越了心的有限功能。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心,而是本智或真知。它的“自性”即报身,是灿然明性(光明)。“报”(受用)指具有财富,在其圆满中受用所有证悟的功德,“身”则指其层面。灿然明性表示从“原始基位”(即空性)中有一种能量的显现,此显现尚非实质,但它被区分和表现为五种本初光或五智,此层面超越了有限智力创造的所有概念建构。它的“能量”即化身,是无碍且无断灭的。“化”意指显现或显化,而“身”则是其层面。这里“显现”指的是相对层次上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时间和历史中所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便是这样的化身,可以在物质层面中与有情众生接触。然而,化身不受制于业或烦恼。因此“三身”作为本体、自性和能量,从无始以来就俱足于本觉之自圆满状态。

(11)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这种觉知或净觉,出现在心有机会开始运作(即以主客二元来作用)前的第一刹那。在这种情况下,外在现相仅仅作为灿然明分的一个显现而生起。我们所知觉到的一切都是透过我们的感知:即六聚——五种身体感官加上心——生起的。当发生感官接触时,感受的知觉被传达给心,继而便进入一个产生各种概念和判断的心理过程。但当心尚未进入判断或形成概念时,这就称为'din med,即无有任何执取。在没有进入任何判断的情况下,我们保持当下觉知,因此,我们说那个现相便自行现前或安住于自身之存在实相,即法性中。“法”指“存在的一切”,“性”指“于其自身境地”。所有生起的事物都有其本俱的条件或性质(自性)。不同的事物可能会生起,然而它们的自性却是相同的。例如,木和水看起来不同,且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功能也不同,但它们真正的自性则是相同的,也就是空性。所有现象其能量显现的这个层次就称为法性。当我们讲到个体的能量时,则使用“查”(rtsal)这个词来表示“真如法性”的这种能量。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何谓法性,否则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能量与之融合。

总之,这里的意思是:当一个念头在我们心中生起时,我们不要进入对它的判断。然而,这也不是说我们当时昏沉或不专心;相反地,我们在那一刻绝对临在于当下,完全清楚而敏锐。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那种清晰明了之状态,我们将超越所有的二元概念,但同时我们的感官也将全然起现行。若我们保任这种当下觉知状态,即使有人在我们附近做些什么,我们也只需留意却没有随该念头而行。我们的感官功能绝不会被遮止或受到阻碍,但我们不会让心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做出判断。处在这种当下觉知状态,我们便发现自己处于所谓的法性、即存在实相中。

(12)由于这种初始刹那觉性之本然状态遇到了如同其“母”之实相法性,我们可以说,它事实上就是法身。这种与自己母亲的相会是什么意思?“法性母”意指真如法性,从中生起一切万法,就像小孩由其母所生般。在密续中,我们讲到一切事物都是从空性中生起的,就像例如风大元素或气坛城生起,接著其他诸大元素相继生起。因此空性即事物本身的情况,我们说这是ka dag,即“本来清净”。既然一切都是从这个法性所生,它就被称为“母亲”。一般而言个体受限于其思维和对世界的二元观;再者,他没有真正了解何谓不涉入推理与二元分别之空性。但这里有一个与法性母智慧面对面的相会,这不涉及任何心智运作,没有推理或妄念思维,我们只是经验到存在本身的这个层面,也就是法身。法身并非指佛的一个图像,交叠双手盘腿禅修;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的图像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人类有限的智力提供某种关于法身意义的想法。此图像只是一个符号,但法身本身确实超越诸如形象、颜色等的想法与表达,它是存在本身周遍一切的境界。

何谓心?它必须和所谓的心性区分开来。为厘清此点,便举了镜中反射的例子:心中生起的念头就像反射,而具有反射能力的镜子本身则如心性。当念头生起,我们不随念头进入戏论分别(所缘、对境),就只是保持当下,这种心性的特质便称为本觉。本觉意指当下觉知的状态,这种本觉也是自圆满的,也就是说,从无始以来于其一切功德中即任运自成,是故并不是获得了“我们现在所没有的东西”的这种问题。相反地,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当下觉知状态时,这种状态便会任运显现其所有本俱的功德特质,这正是自圆满的意思。此乃任运自成之净觉原本自然真实的状态,即是本然之“大圆满状态”(大圆满之本初密意)。何谓“大圆满”?它不是某个文本、传统、教派或哲学体系;相反地,它是个体的本初状态,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且任运自成的。发现自己处于此状态就称为大圆满。当我们知道这种状态时,这就是知识(本智);当我们不知道它时,就是无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