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工作室规定很“残酷”:每周写一篇文章,每月读一本书,做不到就退出……他们的追求不止于此

 温暖南方 2021-12-19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有着比较“残酷”的规定:每人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每周交一篇文章,寒暑假以每天或两天一次的节奏围绕班级管理中的细小问题进行研究性写作……不能坚持就得退出。如今,每年上百篇文章的公开发表足以让许多人羡慕,但工作室的追求似乎不止于此。

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上,两个学生发生了一点小误会。双方家长看到后,争吵不断升级,甚至差点发生肢体冲突,这样的事如果放在三四年前,脾气急躁的班主任车英早沉不住气了:“你们怎么能这样?”

但这次车英不仅稳住了自己的情绪,还劝导两位家长冷静下来,并让“目击者”讲述事发经过。果然,听着听着,家长之间的误会慢慢解除,互相道歉。

“这样的转变是加入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后才发生的。”已有26年教龄的车英说。

在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像车英这样改变着的成员不在少数,许多人的带班育人事迹还登上了杂志封面或被报刊整版报道。他们“卓越”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工作室部分成员合影

1

“不用考虑了,我现在就加入”

2019年,车英参加荣成市名班主任评选落选后,终于鼓起勇气联系到昔日的同事、雪梅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杨雪梅,她很怕迷茫和倦怠将自己彻底淹没,想借助团队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

“你要考虑好,每周交一篇文章,每月共读一本书并写读后感,完不成任务立刻'踢走’……”杨雪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给你一周时间考虑。”

“不用考虑了,我现在就加入。”这一次,她回应得干脆而果断。

没有任何犹豫,车英就“闯”进了班主任工作室。“当初共事时杨老师就鼓励我多读书多写作,那时候总觉得年纪大了没有底气坚持。好在,这一次我终于行动了。”

2019年元旦,杨雪梅组建了班主任工作室,在许多人看来,她的这番折腾完全没有必要。毕竟,她在2018年元旦才成立的读写团队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已经声名在外。

但杨雪梅没有满足于现状。她发现,当老师们只是比较散漫地写文章的时候,“发表1000篇与发表100篇差别不会太大,还是得走'专业’的路子”。综合考量了自身的优势,她将目光锁定到班主任这个领域。

与车英不同,工作室刚成立时,荣成市好运角中学教师李楠就选择加入。

“吸引我的是可以进行海量阅读,拿起笔梳理自己的教育故事和班级管理经验,这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工作十几年后曾有些职业倦怠的李楠说,“我原本觉得做教师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应该是一项充满激情与乐趣的事业,但多年不阅读、不写作、不反思,导致自己越走越迷茫。”

李楠坦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团队,只是自己闷头琢磨,永远不会有这么迅速的提升。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发起于荣成又不局限于荣成,周边城市也时常有教师加入其中。今年9月27日,杨雪梅在QQ上收到一条信息,是威海市实验高中班主任张鹏发来的。

去年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张鹏,上大学时就在各种教育类报刊上看到过杨雪梅的文章,“我发现了一个'荣成现象’,这些刊物会经常刊发一些荣成老师的文章。”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这些人大多是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成员。“虽然已经做了一年班主任,但这种随意生长的状态让我觉得很迷茫”。他想跟着工作室的老师一起成长。

并不是每个申请者都像李楠、张鹏这样幸运,对于那些功利性强或难以坚持的老师,杨雪梅会婉拒,所以工作室的成员一直维持在15人左右。

“我更愿意把机会留给渴望改变现状的人。”自身发展便磕磕绊绊的杨雪梅更能体谅老师成长的不易。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杨雪梅

2

“原来真的可以有奇迹”

如今许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但10多年前的杨雪梅却是争着抢着要当班主任。这与她的一段遭遇有关。

2002年4月的一天,3个不想上学的学生深夜偷偷溜出了学校,半个多月后警察才从外地把他们找回来。当天,恰好在学校值班的杨雪梅便遭遇了惨痛的打击——全市通报批评,工资减半,第二年能否留职还得看接下来的工作表现……

“出了这样的事,大家就会觉得你能力不行,所以我当时特别想证明自己。”就这样,杨雪梅向领导恳求,“让我做班主任试试吧,我一定会努力的。”2005年9月,杨雪梅终于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她的班级。

虽然学生状况百出,杨雪梅每天都得提心吊胆,但“每天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反而会觉得很充实”。由于舍得动脑又认真负责,当时许多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杨雪梅的班上。

“你怎么能堕落至此,什么追求都没有了?”一次同学聚会,那些在普通中小学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骨干教师这样“数落”杨雪梅。“课赛不敢参加,论文不会写,什么活动都不尝试,你这也是当老师?”老同学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到了原本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杨雪梅头上。

杨雪梅开始有意去锻炼自己。不会上班会课?那就外出去学习,回来自己琢磨、尝试;不会写论文,那就逼着自己堆积、拼凑……随着点滴积累,特教老师杨雪梅“意外”地成为威海市第二期“四名工程”名班主任人选。只是,三年培养期各种严格的考核要求却几乎成了她迈不过去的槛。

“培养周期过半你怎么什么成果都没有?就等着被淘汰吗?”中期考核时看着这个两手空空的老师,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培训处主任冯妮善意地提醒着,杨雪梅当场就哭了。虽然意外“突围”,但校内各种活动机会鲜少,大家又都有了参与意识,校外一个特教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又完全没有竞争力,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元旦。那时,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员王维审发表了一篇博文——“寒假,你敢挑战吗”,它要求参与的教师在30天寒假里,坚持每天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原创教育叙事。

“当时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这一年我坚持阅读、写作,能发表一篇文章就赚了,就有希望结业了。如果这一年没任何收获,那就证明我没有这个天赋,就放弃!”杨雪梅说。

2017年威海市名班主任结业考核时,看到杨雪梅提交的70多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后,冯妮很是震惊:“真不敢相信,原来一个人把心沉下来,真的可以有奇迹。”

∆专题培训会

3

“不要沦为机械的教书匠”

杨雪梅把这种心也“沉”在了班主任工作室的运行之中。

“就班主任成长而言,许多工作室把读写作为重要的常规手段来抓,但有的效果并不好,我觉得主要是缺少'研’。”杨雪梅说,“作为教师,当主动学习能力缺失,又不具备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不能把所学真正用起来,势必会沦为机械的教书匠”。

于是,“不要沦为机械的教书匠”成为工作室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几年摸索的基础上,工作室确立了“三研”模式,即研读、研写、研行,其中“读”“写”“行”是指向专业素养提升的行动方式,而“研”则是核心的发力点。

杨雪梅曾经目睹了这样一幕:春节后返校,小学生在走廊里一蹦三跳,看见班主任更是兴奋,老远就喊着:“老师,老师……”结果班主任回了一句:“喊什么,会不会好好走路?”孩子马上就蔫了,乖乖地进了教室。

从表面上看,许多人会把案例解读为:班主任对孩子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对学校规定的死板执行。在杨雪梅看来,“当学生传达出兴奋的信号时,老师没有给出相匹配的回应,这本质上可能是共情能力的缺失”。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于是,杨雪梅将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的《共情的力量》作为工作室的共读书目。

为了进一步强化阅读中“研”的味道,工作室设置了相对完整的“研读”流程,每月的领读者在读前、读中都会抛出各种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月末,领读者基于自己的阅读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做1小时的讲座,工作室成员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观点,之后则要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不是对书中内容的归结与提炼。我要求成员回归学生、回归教育,与教育实践或育人得失相结合,形成阅读之后的深度思考。”在杨雪梅看来,这样做不仅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提升了大家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前发生一件事情后,我会根据惯性处理,如今基于读写的经验,我会复盘发生的事情,并进行反思。”张鹏说。

显然,工作室的目标并不止于读写。

“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在工作室每周一次的例行线上研讨活动中,杨雪梅都会引导大家聚焦学生成长的实际案例,不停留于表面,更多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如何防御、如何应对、如何转化等行动性问题。

2019年冬天,杨雪梅发现,有些班级组织学生参观荣成市博物馆,网络上各种晒照、打卡,但这样的方式孩子真的有收获吗?杨雪梅以“博物馆与班级德育的有效衔接”为主题,策划了一期班主任论坛,引领相关学段的班主任交流、探讨与思考。

看到这个主题,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班主任王晓菲直冒冷汗,她说:“感觉我像是领着学生去博物馆'混’了一遭。”

但工作室的集体研讨,会让老师们更多地思考“参观前要准备什么”“参观时要重点关注什么”“参观后如何让学生更有收获”等实质性问题,真正将育人落到实处。

这次论坛的成功更坚定了杨雪梅“将'研’进行到底”的决心。在班级群里,无意捕捉到一位家长对班主任不讲道理的苛责,杨雪梅便果断把“如何与不讲道理的家长打交道”列为研讨主题;闲聊时,有班主任讲起自己所在班级学生搞小团体的案例,杨雪梅便策划了一期“怎样将小团体融入班级大集体”的论坛交流活动……

杨雪梅不仅把在一线发现的问题搬上论坛,还就此开展校外公益活动。

工作室调研发现,许多学生经常说热爱家乡,但对家乡的了解似乎并不多。对此有较多涉猎的工作室成员、石岛湾中学教师卢桂芳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今年5月的荣成市樱花湖城市书房,以“寻根——寻找来自乡土的归属感”为主题进行了专门解读。

卢桂芳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荣成地貌历史、民俗风情、英雄传记和传统技艺等进行讲解。此外,她还带来一部分传统手工艺作品,参加活动的孩子叹为观止:“原来,咱们家乡这么令人骄傲。”家长也都赞叹不已,有的甚至在活动结束后带孩子到实地进行了参观。

这些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公益活动于2021年开启,只要没有疫情,每周末都会按时举行,场场爆满。“学生成长中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学校层面往往忽略了,家庭又关注不到,我们就尽量用公益活动的方式去补足。”主要负责该活动筹备工作的车英介绍,“家长在听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后续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

∆团队成员交流探讨

4

“没有成为另一个杨雪梅”

如今,杨雪梅经常会对工作室成员说:“永远不要停止成长的脚步,一旦'搁浅’,哪怕仅仅一两年,我们都很难再次启动。”

好在,杨雪梅自身的行走状态就是工作室成员最好的成长参照。在她的指导下,工作室成员大多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确立了研究方向,有些工作室成员甚至在自己所在学校成立了班主任共同体。

李楠如今在班级工作中有了新思考,“班级建设不仅要做出成绩,还要做出特色。”近两年,与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密切衔接,李楠开发出“传承+借鉴”节日活动和“探源+体验”探秘家乡“双+”德育课程,将节日的育人作用进行整合,在活动与体验中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提升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能力。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七中学小学部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家庭的关爱,结合这样的现实情况,工作室成员李竺姿带领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整合,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

卢桂芳和她的团队一直在为打造“特色乡土阅读品牌”忙碌着;实验小学教师李玲则带领学校的班主任团队进行着“班级管理小点子”的研究……

“我很庆幸这十几个人没有和我'长’得很像,并没有成为另一个杨雪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杨雪梅说。

在杨雪梅看来,她和团队成员一直是相互促进的,她鼓励成员不断尝试、自我挑战,为教育生命“保鲜”,其实团队成员的追随和成长也在反向激励着她的状态。

如今,杨雪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带班,“我想带着大家以追随的目光持续研究孩子的成长。”横向方面,工作室将从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适应学习能力、社会情感能力、成长规划能力进行全人成长的课程开发;纵向方面,他们又将进行全程细致的跟踪观察,从而对学生各个年级段的发展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得到了地市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杨雪梅希望借着这种追踪性研究,工作室每年都有一本作品集,“在孩子每个年龄段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读了都能有所启发……”

来源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崔斌斌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