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绫罗绸缎,大家都知道是指各种精美或华贵的丝织品,不会仔细区分。实际上,绫罗绸缎本意指的是四种不同的丝织品,而非当下简单的解释。 绫罗绸缎这个词最早出自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京城地方的局面越大,人的眼皮子越薄,金子是黄的,银子是白的,绫罗绸缎是绿的红的,这些人的眼珠子可是黑的,一时看在眼里,议论纷纷。” 在古代,绫罗绸缎向来是高门大户追求的顶级丝织品,我们可从绫罗绸缎的出处看出,而普通老百姓只穿得起荆钗布裙。 绫罗绸缎虽然是一个词,但所指的四种丝织品却起源于不同的时代,这也许是跟当时的纺织技术和人们对衣服布料的追求和喜好有关。 其实,中国古代织物种类繁多,除了绫罗绸缎,还有锦、绡、素、绢、缂丝等。但基本上需要“组织”来确定每根纱线之间的关系,所谓组织,就是织物内经纱和纬纱相互交叠的规律。 常见的组织分为三种,它们又被称为三元组织,要想认识绫罗绸缎,我们得先来认识这三种组织。 平纹组织就是指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相间交织而成的组织。 平纹组织织物坚牢耐磨,弹性较小,光泽较差,如果你用手摸一摸,会发现手感很硬,但比较轻薄。而且平纹织物不易磨毛、抗勾丝性能好,可谓经久耐用,是古代平民的首选。· 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点连成斜线,它的浮长线较长。 浮长线就是指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面)。 斜纹组织织物摸起来手感较软,弹性好,看起来有光泽,但耐磨度不及平纹织物。 经线(或纬线)浮线很长,形成的交织点为单独的、互不连续,间隔距离有规律而均匀的组织称为缎纹组织。 经面缎纹,织物正面呈现经浮长居多。 纬面缎纹,织物正面呈现纬浮长居多。 这种缎纹组织织物质地柔软,表面平滑匀整,富有光泽,但因为浮长线较长,所以易摩擦起毛、勾丝。 绞经组织是指仅纬线相互平行排列,而经线互相扭绞地与纬线交织。 两种绞经组织。来源/参考文献 ![]() 起绒组织有一组附加的绒经专门产生直立的绒圈,这些绒圈通常会被割断,以形成断而密集的绒毛。 一种起绒组织。来源/参考文献 看完上面的几种组织结构,我们再来分别看一看每种织物的构造。 ![]() 绫始于魏晋,盛行于唐。一般是指斜纹组织的织物,绫的表面有明显的斜纹纹路。质地薄,富有光泽。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后妃被皇帝赐予“三尺白绫”。杨贵妃就是被唐玄宗赐了白绫而死。“三尺白绫”就是用的这种丝织品,由此也可看出,此类丝织品很结实。 其实绫在早期也有平纹的,后来发展中才逐渐统一为斜纹组织。唐代是“绫”的盛行时期,官方甚至对官员的绫纹衣做了细致规定。绫在元明以后不再流行。 南宋花卉纹绫(局部)。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 罗最早见于商代,唐宋时期仍然还用。汉代至唐宋,罗一般为贵族服饰所用,五品以上官员才可穿罗制成的衣服。 罗的纺织工艺很特别,和现在的纺织方法完全不一样,纺出来的形状是菱形的,而我们穿的衣服一般都是方形的格子。通过仿制以前遗留下来的罗丝织品,对比之后发现,古人做出来的罗丝织品是平的,现在做出来的是鼓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水平还达不到以前的水平。按现在做成的这种衣服没人会穿,但在古代,因为纺织技术好,这类衣服应该穿的人比较多。 之前提到的绞经组织也叫纱罗组织,这种组织的经线相绞,造成的孔眼较大,所以轻薄透气,受到人们喜爱,尤其是湿热的南方地区。 南宋黄褐色如意山茶暗花罗(局部)。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 “绸”古时候写作“紬”,“紬,大丝缯也”;绸在早些年还是比较流行的,尤其是一些地主,穿绸子彰显身份。 明清之后,绸是丝织品的统称,一般指是质地比较紧密的丝织物。 ![]() 缎出现得很晚,至今未发现宋代以前缎的实物。缎在明清时期成为流行品种,受到贵族追捧。 缎就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纹路清晰,编织工艺精美。有人结婚的话,要给新人做新被子,就会用缎子做被面。 缎纹组织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摸起来顺滑,但也非常容易勾丝。 缎。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晚清白缎钉线绣花卉袖头(局部)。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作者 | 松子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臧晓彤 排版 | 薛梦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