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潇潇 :诗歌在当下必须要有担当意识

 置身于宁静 2021-12-19

诗人潇潇

谈诗

也许一粒金丹能让一个人成仙,一味药能让一个病人痊愈,但是没有一本书可以让一个人成为诗人。诗一定是内心的,即便是你内心的旮旯角落流出来的,它带着血,带着生命的色彩。同样这样的诗,它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它为自己歌唱,为大千世界歌唱,同时它也要把自己剖开,也要瓦解板结、腐败的社会,一定带有它强烈的批判性。在我选诗的时候,我并不一定要求完美。在诗歌逐步走向小众,走向偏狭的当下诗坛的乱象中,我当然希望读到那些能够坚持探索以诗歌的良知回应现实,胸怀时代与未来精神的、具有探索性意义的诗歌文本,有我们的时代与历史检验与凸现当下生存与精神的多元而丰富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朝向。这种追求,在于力图为我们的读者呈现一部具有探索精神与艺术个性鲜明、风格异彩纷呈的当代诗歌选本。

谈获奖

奖,这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一个带有屠宰性质的手段。区别是它使用的是软刀子,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抵挡。软刀子捅你要害的那些痒痒之处,捅得你全身发痒,兴高采烈,乐此不疲,然后这把刀子不用扎进你的心窝,你自己就有可能倒下了。时光迅速从你身边溜过。好在人类发明一个东西的同时,也会提醒你什么。把那些奖项该装好的装好,把那些银子该掖好的掖好。分流出一些来请客喝酒,酒醒了就行了吧。

诗人潇潇在朗诵

谈意义

汶川地震的过程不仅仅是物理的,它在诗人的心中也是一次强震。可以说是痛苦抵达了另一个痛苦。从模糊到清晰,我慢慢寻找到了痛苦的根源以及真相。在那里的死亡是立体的,山上有、地上有、河流里也漂流着尸体,死亡在哗哗的歌唱。不是观察出来的,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然后你对那些吊挂的生命,开始有了心理变化,思绪在生和死之间穿行。

我是2008年5月17号报名去灾区当志愿者的。在受灾沿途,死亡无处不在,伸手可触,生命渺小而脆弱。常常遇见死亡在弯曲的盘山道上冒着青烟与我们捉迷藏。记得我刚到绵阳时,当晚就预报6.8-7级的余震。五月的这个夜晚,我人生中第一次睡在一个空旷的工厂水泥地上,暴雨通宵点击着薄薄的帐篷。余震的晃动,蚊虫叮咬后留下的瘙痒,终生难忘。

去平武送救灾物资的路上,山体滑坡,我们被困在废墟上,雨水与堰塞湖形成了新的小河流。河滩上,到处都撒着一团一团的白石灰,给浅埋在下面的尸体消毒。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把遍地的死亡挖出来,重新深埋。这时,我读到了世界上最孤寂、最绝望的诗篇,那是蹲在废墟的河边,两个农民失去全家老小三代的眼神!而我的脚下正踩着他们被山体掩埋的家人和整个被掩埋的村庄。我把随身带着的食物和饮用水分给了他们,这路过的安慰像河床上那些消毒石灰,一样苍白,一样肤浅!我灵魂的余震绝不仅仅是8.0级的震动。面对在劫难逃的生命与死亡,我们往日斤斤计较的诗艺就像一具流干了血液的躯体,那么空洞!

行动!只有劳动才能在一次次高强度的疲惫中攥紧生命延续的滚烫感觉,听见血液流淌出的真实声音,让良心得到救赎。这就是2009年初我为什么要向四川省委宣传部打报告做“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内心动力,后来与他们一起策划了《铭记5·12:这里是四川,这里是中国》大型诗歌朗诵会。

在灾区,人人在救援现场都自然呈现了善良、高贵的一面,我触摸到了在大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从死亡的领土上,人类抢回了那一颗残缺而勇敢的心!每一个在这片死土上呼吸的生命都是亲人!这种感动在今天依然温暖着我。记得在灾区做志愿者的最后一个晚上,为了告别的纪念,我站在麦田的帐篷旁,给战友们朗诵了我的诗:《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与我并肩劳动,起早贪黑救灾抢险的志愿者们才知道我是诗人,他们一一与我拥抱,认真地把我的诗抄写在笔记本上。临行之前,他们诚恳地对我说:“潇潇,以前我们对诗人有很多误解,因为你,以后再也不说诗人的坏话了”。这让我非常震撼,也促使我对当下“自以为是的诗歌小圈子”进行反思。诗歌的经典不是象牙塔的金字招牌,也不是挂在空中楼阁的玄学,与无事生非的口水,而是种植在现实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最后结出的灵魂之果,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温泉。如果你的诗歌有强大的精神坚守和坚实的艺术质地,你终究会被人们善待。诗歌在当下必须要有担当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