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硬皮病血管炎

 昵称64996952 2021-12-20

      硬皮病又名系统性硬皮病,是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蒂组织纤维化、硬化及萎缩为特征,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结缔组织疾病,属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硬皮病分两大临床类型;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硬化广泛,变厚变硬为其特点,多伴有内脏(特别是消化道、肺、心、肾)受累。世界各地均有发病,美国每百万人中每年约4-12人发病,我国的发病率未做详细统计。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局限者以儿童及中年发病较多,系统者以20-50岁间为多,女性与男性比约为3-111.北京资料分析女性占89%,发病年龄以35-45最多见(占40%,育龄妇女为发病高峰人群。由于硬皮病主要以血管炎为病变基础,因此主要讨论硬皮病的血管炎表现,尤其是临床治疗的特点。

     中医学中五硬皮病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属“皮痹”、“肌痹”、“痹证”范畴。是由肾阳虚衰、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凝与肌肤,滞于经络,营卫不和,寒凝血涩,络脉痹阻,皮失所养而发病。硬皮病发于皮肤,以皮肤增厚、硬化、萎缩为临床特征,尤以“皮痹”为突出的表现。“皮痹”首先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为皮痹,<<诸病源候论>>曰:“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金贵要略》曰:“内有干血,肌肤甲错”。硬皮病皮肤发硬,呈肌肉甲错之状,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硬皮病血管炎可归于“脉痹”、“脱疽”范畴。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硬皮病病因

未明,其发病可能涉及感染、性激素、遗传、环境、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病育龄期妇女多见,可能与雌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并与HLA抗原有关,认为本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少数有家族发病等情况。总之,本病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涉及3个基本机制,即自身免疫反应、血管功能异常和组织纤维化。

1. 免疫异常

本病患者的血清中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对系统性硬皮病有高度特异性的Scl-70抗体,针对染色体抗原的抗着丝点抗体等。因此更明确的将SSc归类于自身免疫病。患者血中可查件免疫复合物。本病还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同时或先后并存。一些发现提示本病与体液免疫有关。本病T淋巴细胞的异常是明显的。患者T辅助淋巴细胞活性增加,由它产生的IL-2也较正常人增多。系统性硬皮病血管和间质的多数浸润细胞是T淋巴细胞。患者外周围循环T细胞可与其底细胞膜呈分板层素及某些反转录病毒蛋白作用,另外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也增加,提示T淋巴细胞与整个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可能发生自身反应。

2. 血管异常

雷诺现象常为SSc的早期表现,这就说明早期病变是明显的血管异常改变,开始为内皮细胞损伤,继而内膜增厚,官腔狭窄,甚至闭塞。患者雪中有过多的活化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血中Von-Willebrand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增高,说明患者的内皮细胞被激活。vWF因子有活化血小板和促进小板粘附的作用,促发血管内凝血。被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硬皮病皮损处有PDGF表达增高,此因子有使成纤维细胞趋化和分裂的作用,使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胶原,导致内膜纤维化。由损伤的血管壁向外渗透时,可导致外膜和血管周围组织纤维化。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ET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导致血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是其血管痉挛的重要发病因素。同样,患者血浆中血栓素B2(TXB2)明显升高,6--前列环素F1a6-k-PGF1a)明显下降提示血管内皮有损伤,使血小板内容粘附、聚集、抗凝作用降低,导致血管痉挛,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有研究证实部分患者血清中春装的一种对内皮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因子。

3. 结缔组织代谢异常

皮肤部位毛细血管周围不仅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而且有活跃的胶原合成。体外培养研究,I型、III型、IV型胶原,粘蛋白,纤维粘连蛋白有过多的表达,合成明显增加,而胶原、氨基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加可能是纤维化反应的重要方面。C-myc基因是一种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原癌基因,患者皮损处成纤维细胞c-my基因的表达增城。总之,硬皮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脉管疏通汤可以调理硬皮病血管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