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据说人类的快乐,都离不开这6个方面!

 为什么73 2021-12-20

李璐 龙虎山道教 

2021-12-20 17:00

图片

“六根”与我们的生死流转和解脱息息相关,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因素

图片
道教“六根”的来源

现在道教中“六根”概念多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源于《道德真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君提出目、耳、口、心和行五种,最早的五根。五色、五音和五味,如果沉溺其中,难免会迷惑众生的“五根”,所以众生难免心志软弱,迷于情欲而不可止。圣人之所以能够得道,在于其能够不滞于情欲,而能保持安定知足的心境。《道德经》中有关五根的描述乃是原型,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六根”这个概念。但这是有关“六根”的最初内容,后发展成六根思想。

图片

道教“六根”的发展

道教有关六根概念内涵的描述,主要以下五种:

第一、“六根”指的是目、耳、鼻、口、心和知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郭象。

西晋郭象注曰:“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夫六根无壅,故彻聪明不荡于外,故为德......䟽天生六根,废一不可......故六根穷彻,则气息通而生理全。”

郭象将“六根”定义为目、耳、鼻、口、心和知。这是目前最早关于六根的完整记载。六根无壅,即六根无碍,则谓之德。此六根为内在要素,若聪明泄于外则会伤及天理,例如耳淫濮上之声则天理损。故而,只有六根穷彻,修道之人才能得全理。这六根是通往真理的渠道和桥梁,缺一不可。

图片

第二、“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

魏晋时期葛玄道长在《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中云:“为有六根,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意根。所谓诸根能生诸业,故曰六根犹如草木,生诸华实,展转相生。故有六情、六欲、六染、六入、六贼、六尘、六识,而色声香味触法,本来空寂”。

葛玄道长提出了“六根”能生、空寂的特点。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法。葛玄道长还强调六根的根本性作用,视六根为一切的本源,并且将六根与三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六根三业的概念。

图片

第三、“六根”包括大道、正法、善心、中土、人道、身根

六朝时期《太上灵宝元阳妙经》载有:“世有六根,难可具足,我今已具。云何当令恶想,居心何等为六?所谓六者:一者大道难值,二者正法难见,三者善心难发,四者中土难生,五者人道难遇,六者身根难备。如是六根,难可备足,我今已备,是故不应起于恶想。”

此六根与前几种差别较大,在后续的道经中很少找到类似的说法,与同行的六根概念的共同部分是对“身”和“心”的认识。真人能够具足六根,常得清浄。只有六根具备才能消除恶想。

图片

第四、“六根”主要指眼、耳、鼻、口、身、心

唐代王悬河曰:“福果由于业行,业行起六根,眼、耳、鼻、口、身、心也。”

又有潘师正道长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里有同样的记载。此外,孟安排道长也持此观点,其中《道教义枢》载有:

“又六根义者,根以能生为义,谓能生于识。六根之中,五根是色,一根是心。五根能生五识,故名为根,五识则为心根,能生想志于心,故名根也。”

此则经文点明“根”为能生的意思。孟安排道长将六根分为色和心两个层次。前五根中,眼以见色,耳以听声,鼻以闻香,口以知味,身以觉触为义。这五根产生了五识,而五识为心根。即心根包含由前五根而产生的五识,五根在想的运行下能够作用于心。

图片

第五、“六根”是指,眼、耳、口、鼻、心、意

杜光庭道长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云,“六根者,是眼、耳、口、鼻、心、意也。欲者,染着之貌、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人若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岂能生乎?内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

“心”和“意”两者的体现了这一时期修道者对于精神层面的强调。由于六识和六欲会形成烦恼,使得六根不得自然清静,故须内神守内,六识不动,而后六根清静

在生活里自作主宰,不为物欲所迷,不为世俗所惑,正信、正念、正心、正行,自然清静喜乐。


(参考文献:李璐.《海空智藏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