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型变革不得力,关键还是人不行——新领导力与人才新思维

 华夏基石 2021-12-20

中国经济正式进入下半场,无论是数字化转型升级,还是高质量的创新发展,都需要打造新领导力与人才新思维。

文 5737字|阅读约15分钟


  • 作者 |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 来源 | 依据彭剑锋教授微信视频号内容整合编辑

  • 分享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ID:guanlizhisheng2015

  • 合作 | 010-62557029 13611264887(微信)

 

前言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正进入下半场。上半场主要是追求规模成长,先进球,多进球,但是踢球有点野蛮,不太讲技术和规则。进入下半场,我们要追求高质量的成长,既要继续进球,又要文明踢球,踢的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守规则,不被罚下场。

为此,中国企业要抓住中国经济下半场的历史性发展期,要登科技高山、下数字蓝海,真正实现创新驱动、人才驱动。而数字化转型升级与高质量的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还是人才、最稀缺的也是人才。

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是一场深刻的、系统的变革与创新,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首席信息官的责任,而是企业家和高层领导团队的责任。企业真正要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首先需要企业家和高层领导者进行观念的变革、思维的转型、知识的重构、能力的升级,需要新的管理方式与新领导力。

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发展,最稀缺的也是人才,企业仍然要大力发现和培养人物、牛人和能人,并且通过生态化的人才思维创新,激活人才的创造力。

01


数字化新领导力六大要素


企业真正要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首先需要企业家和高层领导者进行观念的变革、思维的转型、知识的重构、能力的升级,需要新的管理方式与新领导力。

数字化的新领导力是什么样?我认为主要包括六大要素,我称之为“新领导力六大要素”。第一个要素:愿景、使命、感召力;第二个要素:生态共生的战略思维;第三个要素:数字化洞察力与决策力;第四个要素:跨界融合领导力;第五个要素:赋能分享的领导方式;第六个要素: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的品格。

新领导力要素一:愿景、使命、感召力

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特征的变革时代,需要企业家与高层领导团队确立企业的愿景、使命和领导力,尤其是处在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对未来的洞见力。企业家与领导者首要职责就是洞察趋势与先机,引领方向,坚定信念,使命驱动。引领整个组织能够持续奋斗,让整个组织不迷失方向,能够保持方向的正确。同时来讲,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让组织永不懈怠,永葆事业激情。

新领导力要素二:生态共生的战略思维

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要确立生态共生的战略思维。因为未来的社会市场是一个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看似无序但有序的生态圈系统,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思维与在社会生态协同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

所以,企业家、高层领导者要从线性思维走向生态战略思维,要走出过去的连续性的经验曲线,敢于突破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去挖掘尽可能的企业成长空间,进行商业模式、企业业务模式的创新,要从过去的二元对立思维、零和博弈思维,真正走向竞争、合作、利他、共生的生态思维。同时企业也要从过去的非对称性的资源配置原则,走向对称性的资源配置原则,从先瞄准再开枪,到先开枪再瞄准,在“干起来”的过程中去试错、迭代,在“干起来”的过程中依据反馈去动态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修正战略行为。

在选择一个业务方向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几个团队同时干一个项目,同时跑个一到两年,看哪个团队最能代表未来,再来确定与聚焦这个业务的方向,一旦确定了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业务发展方向,那其他团队可能解散,就把资源集中配置于能代表未来的战略业务方向之中去。这就是从传统的连续性的战略思维转向生态战略思维的做法。

新领导力要素三:数字化洞察力与决策力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资产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那么企业所拥有大数据,以及算力、算法就成为企业新的核心能力。所以,企业家与高层领导团队,第一,要尊重数据,要尊重专家权威,要依据大数据来进行决策,不能靠过去的经验决策,而是依据数据决策。第二,在尊重数据、尊重专家权威的基础上,还要发扬企业家精神,不拘泥于数据,对数据要有洞察力,企业家在数据之中,去领略去感知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洞见他人看不到机会,勇于创新,敢于拍板。

新领导力要素四:跨界融合的领导力

在一个产业生态体系之中,企业构建产业生态优势,就要从封闭式产业链走向开放式的产业链,要构建与用户融为一体的生态圈。跨界融合将成为企业经营和组织模式的主要特征,打破内外边界,构建生态,整个组织实现内外跨界开放融合。这就可能涉及到企业业务要跨界,组织要跨界、人才要跨界,那作为企业家和高层领导团队就必须要有跨界融合的领导力。

打造跨界融合的领导力,第一要有开放合作的心态,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第二要有跨界的知识结构,跨界的人才和跨界沟通能力,能领导跨界的团队;第三要有包容不同个性人才的心态,要创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土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跨界融合的领导力。

新领导力要素五:分享赋能的领导方式

一个企业要构建基于数字化的平台和生态体系,那么企业领导的方式必须要改变,要建立起分享赋能的领导方式,因为未来,去中心化、去科层化、去威权化可能会成为组织变革的一个趋势。那么,在生态化+平台化+分布式的组织模式中,领导者不再是凭借权力和权威来实施领导,而是凭借资源整合及平台构建能力为一线和员工去赋能。同时,领导者也不是利益独享者,而是利益与权力的分享者,同时也是组织分享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望者。

新领导力要素六: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的品质

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企业家和高层领导要有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的品质,以及勇于担当的领导风格。说通俗点,首先要革自己的命,比如说企业家做决策的时候,就要尊重数据,要尊重专家权威,就不能拍脑袋;在数字化时代你就必须要公开透明,就不能搞小圈子。

总的来说,建立数字化领导力首先要求企业家和企业高层领导团队,进行认知革命和思维更新,包括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升级,敢于走出过去的经验曲线,敢于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敢于走出成功的陷阱,敢于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才能真正去牵引推动整个企业的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为企业创造新的未来。

02


人才管理六大新思维


中国企业要抓住中国经济下半场的历史性发展期,登科技高山、下数字蓝海,真正实现创新人才驱动。而创新与高质量的发展最稀缺的,就是人才。

我认为未来三类人才最稀缺,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人物、牛人、能人。

人物是指准企业家人才,复合式的技术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人才;牛人是指技术大咖,组织管理大咖,或者在某一个领域里面顶尖的专家,比如大数据专家,算力算法专家;能人是指能做好产品的工匠、技术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等。这三类人才都属于高智商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企业要吸纳留住、挖掘激励这些优秀人才。

想要做到吸纳、留住、发掘和激励这些人才,首先要对人才与人才管理进行认知与思维革命。在数字化与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人的认知与思维革命的核心,是从线性的人才思维转向生态的人才管理思维。

实现从线性的人才管理思维到生态的人才管理思维的转变,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人性假设:从“非善即恶”到“善恶一体”

对人的管理是建立在人性假设上的,对人性的假设,要从过去那种善恶、黑白分明的人性假设,转变到“善恶一体”的人性假设。对人性的善恶假设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哲学命题,是人才管理的底层逻辑和基础。在组织管理理论中,经典的人性假设是一种线性假设:黑白分明,非此即彼,非善即恶。代表性的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假设。正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才产生了不同的人才管理模式与策略。

而生态人才思维的人性假设是“善恶一体”的人性假设。它是一种善恶叠加的思维,认为人的善恶是一体两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优缺点是并存的,人的善恶是动态变化的,并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

人的善与恶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人的主观价值追求的影响,人内心对善的认知与追求决定着人的善恶选择。如果内心追求创新向善,那么其外在的产品服务行为就不会作恶。二是,外在的价值观判断与评价标准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倾向。同样一个人的行为,由于外在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是非判断标准不一样,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判断。

所以对高端人才的内在价值观的判断牵引是非常重要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选人首先需要选价值观相同的人,有正念和正能量的人。其次要在价值观上不断达成共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牵引体系,构建弘扬善之美、追求向善的文化场,形成向善的文化压力,使组织中每个人身上蕴含的善得到张扬,恶受到抑制。通过好的机制与制度,达成全员向善的结果。

2.认知内在需求:从垂直的层序结构转变为平行混序的结构

对人的内在需求认知,要从垂直的层序结构认知,转变到平行混序的结构认知。我们过去的认知是一种线性思维认知,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为代表,它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下至上,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到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最后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从下至上层序递进的的需求层序。所以,人的需求也是一种垂直的线性递增需求。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化时代,随着人的需求逐渐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满足越来越追求体验化、一体化,这时就需要用生态思维来认知人的需求结构。生态思维认为人的需求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垂直结构,而是一种平行混序的网状结构。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平行交替混序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没有高低之分。


人追求物质与精神一体化的体验价值,尤其是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本身就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向升级,没有高低之分。因此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与激励要有一体化的思维,精神与物质激励都要兼顾,激励方式要全面化、多元化。

3.组织与人的关系:从雇佣关系转变到合作伙伴关系

组织跟人的关系,要从雇佣关系转变到合作伙伴关系。经典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是老板与打工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中,资本是强势的,资本雇佣劳动,职业经理人与员工给老板打工,这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出劳动的人获得工资,出资本的人获得利润,资本剥削劳动天经地义,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天经地义。所以资本跟劳动之间是一种对立的矛盾关系。

但在数字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它不仅要有剩余价值所有权,更要有经营决策话语权,传统的线性雇佣思维是没法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的。

生态化的组织治理认为,组织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相关利益的价值平衡关系,而不是追求单一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只有实现股东、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社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平衡,企业才能真正构建产业生态,拥有产业生态优势。因此,组织与人、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是一种相互雇佣关系:资本雇佣劳动,劳动也雇佣资本,彼此是合作伙伴关系。这种转变,使得事业合伙机制与制度成为正确处理组织与人之间关系的模式。

4.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等级威权关系转变为支持赋能关系

在线性思维下,组织是基于严格的分工与科层,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组织内部是串联关系、协同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是服从汇报被监督的关系。

但生态思维是基于客户需求与任务,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能够进行自动平行协同,能够依据工作任务迅速形成团队。所以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汇报关系、协同关系是依据角色和责任来建立,而不是依据科层,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而是通过相互信任,相互承诺来建立的。

在生态思维下,领导跟被领导之间要破界。某种意义上领导就是服务、支持、赋能,领导跟被领导之间是互为客户关系,相互服务关系。所以在未来的生态组织之中,“人人都是CEO”,人人都是领导,生态组织的领导一定要为一线赋能,一定要让听见炮声的人做决策,通过赋能提高一线的集成作战能力。


5.组织的驱动机制:从组织驱动转变到自我驱动

线性的组织驱动思维是强调组织利益大于一切,组织高于一切,个人必须服从组织,人是工具,人才是被驱动、被控制的。

但在生态思维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能量,都有生命,个体跟组织之间是一种能量的交互和交换。所以生态的组织思维一定要尊重个体力量,一个天才个体的创新有可能引爆整个组织,激活整个组织。所以在生态组织体系之中,激活每个个体的创新,需要让员工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再到我们一起干。生态化组织之中的人才一定是自驱动而不是被驱动。

6.人才管理模式:从封闭统一管理转变到开放差异化的管理

基于线性思维的人才管理模式是封闭的,强调统一的模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策略都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生态思维下的人才管理模式,有几个转变或特征:

第一,人才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要吸收宇宙能量,海纳百川,使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就像任正非所讲的炸开人才金字塔,开放人才结构。

第二,人才的结构和能级要跨界,人才的知识结构要跨界,能级结构要混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生态战略的要求。

第三,企业的人才管理模式要实现差异化管理,不同对象、不同业务、不同阶段要有所区别。

第四,管理人才要有灰度思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特别突出的人缺点也是突出的,不能简单用好坏来进行判别。要用灰度思维来认识人才、鉴别人才、激励人才。

第五,要建立开放包容的文化。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要真正实现创新人才驱动,高素质顶尖人才往往优点特别突出,缺点也特别明显。对这些人才一定要包容其个性和不足,打造组织开放包容的文化。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有灰度思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