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行西汉景帝阳陵(二)地下博物馆

 与照耀同行 2021-12-21

正在写我的陕西周秦汉唐文明的旅游回忆,该写汉景帝的阳陵了,突然听到江村大墓被确认为西汉文帝的霸陵。

看电视里考古人员发掘江村大墓的从葬坑,出土汉代陶俑,顿时有了见到熟人的感觉,因为我在阳陵里看到过,而且那里还有一所建在咸阳原黄土之下的博物馆,可以近距离地看到过这些数不清的汉代陶俑。

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对阳陵帝陵封土进行了勘测,发现这是由封土、地宫和四条墓道组成的亚字型帝王级墓。

为了确认是否还有墓道,又对封土四边进行了勘测,结果发现紧挨着封土的四面,整齐排列着81条从葬坑。

这些坑全为长方形,并排相列,坑间距一般为4米近封土一边多距封土底边10米,与封土平行,从而形成垂直于封土、排列整齐、呈向外辐射状的从葬坑群,将封土紧紧环绕。

这些坑一般宽3.5米,深3米,距现代地面7至14米。坑长一般在40至70米间,最短的4米长,最长的超过100米,已经接近护卫封土的陵园围垣了。

此前,在阳陵南区和其他汉墓也发现过长条形从葬坑,但这种从四面紧紧围绕帝陵的却是第一次发现。

这些陵园内用于陪葬的长条形坑有不同叫法,一般称为从葬坑。不过文献中称为“外藏椁”,因此有学者为与封土下的从葬坑区分,称其为外藏坑。

文献中还说,这是只能由汉代帝王享用的葬仪,一些皇亲和如霍光这样的重臣,死后也被恩赐可以使用,但坑的数量也就只有几条而已。

阳陵一些高等级陪葬墓周围发现了数条从葬坑。后来在阳陵王皇后封土外,发现了28条并排于封土四周的从葬坑,数量少于帝陵而多于高级贵族墓,从而证明文献中关于这帝王级墓葬礼仪的记载。

江村大墓的四面就发现了众多的这种从葬坑,成为确认是帝陵的证据之一。

现在一般认为阳陵的从葬坑分为四重,最外重位于陵园之外,象征护卫京城的军队。帝陵封土周围的这些从葬坑是第三重,象征了汉朝的九卿系统,是为皇帝服务的朝廷机构。

在封土下地宫四周,还应有象征三公系统的第二重从葬坑。而在地宫内,汉景帝的棺椁旁,是象征宫廷机构的第一重从葬坑。

这种四重从葬坑,象征了皇帝生前用于掌控天下的军队、外朝百官和宫中内廷,与秦始皇修建兵马俑一类陪葬坑的思想是一致的。

目前第二重和第一重都在封土下没有发掘,想来应该如此吧。

封土西面编号为10号的坑延伸入了封土内,说明这些从葬坑应是与地宫一同修好的,然后才夯建封土,所以一条没计算好长度的坑就被压在封土下了。

当然,伸进封土的西10号坑,也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性质。

考古人员对东西北三面的部分从葬坑进行了小范围发掘,出土了各式陶俑、陶动物、木车马、铁器和生活用具。

1998年至1999年,为了弄清封土外从葬坑的型制和性质,封土东北部的11条外藏坑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是第一次对汉帝陵的大规模主动发掘,由此打开了一个不亚于秦始皇陵的地下世界。

考古结束后,为了更好保护和展示阳陵从葬坑,2001年至2006年,在封土东墓道北侧12至21号从葬坑的原址上,建起了独特的地下展示厅。

游人可以深入到地下参观从葬坑原址,展厅的钢筋混凝土梁框架上,重新盖了黄土和进行绿化,阳陵园内封土四周仍保持了两千年的历史景观。
参观走廊设在从葬坑的坑口位置,深入现代地面六七米,走廊的一侧是原始面貌的从葬坑,另一边就是阳陵的封土,游人可以从汉代的地面向下参观脚下的从葬坑,而且是封土的地下部分,离汉景帝更近了。

一下到地下,就看到长条型的陪葬坑,同时最惹眼的是坑右侧的两道竖沟,这就是著名的盗洞。考古中发现,各条从葬坑都受到过盗扰,最早的大概在汉景帝下葬后不久就进行了。

盗墓贼进到坑里只会失望,因为这里只有陶做的人俑和动物,还有就是木车马、陶器和纺织品,在万恶的旧社会里都是分文不值的。

不过对于普通游客,能够在地下的光线和氛围里,亲眼看到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里反复讲的盗洞,却是相当刺激了。

考古人员经过清理,发现这些从葬坑的型制非常讲究

第一步,在地上挖出一个大坑,在坑里一层一层地进行夯土,把坑重新填实了。

第二步,在夯土里再挖出一条条直到生土的长坑,对坑底进行平整。

第三步,在生土上架好垫木,上面再铺地板。坑的四壁也立上立柱和枋木,在坑西部,面向封土一侧留有通道门,再在坑上口架上棚木。

第四步,向坑中摆放随葬品,然后把封门关闭。在棚木上铺好苇席,上面再填满土。

这样,坑就变成了一个地下木制隧道,如同一个大号的木椁。至此,现代人才理解文献里为什么称为外藏椁了。

这种方法与秦始皇陵的一些陪葬坑相同,看来萧何从秦宫中运走的那些文书中,可能就有秦始皇陵的设计方案。

考古人员在12至21号坑里,出土了大量文物,还有多枚印章,证明这10条坑象征了西汉王朝九卿系统中宗正和少府。

宗正负责管理皇族和外戚,少府负责皇帝和皇室吃穿用度等日常生活所用。这10条坑应分别为宗正与少府属下的导官、徒府、太官、宦者、东织室、永巷、卫尉等官署机构。

参观路线由北向南,最先看到的是最北侧的K21号坑。

K21中出土了木马车、木箱和纺织品遗迹,陶塑动物和陶器。

阳陵从葬坑中出土了很多木车马,有的是原大的,有的是三分之一大,全都完全朽毁了,只在土中留下轮廓痕迹。

车马复原后大概是这个样吧。
还出土了“东织令印”、“东织寝宫”、“山府”铜印,说明K21应代表汉代少府下属的东织室机构。

坑里出土了84件着衣式陶俑,其中有男俑49件,宦官俑6件,女俑29件。

这种俑出土是赤裸无双臂,当年身上应着丝麻服装,陶身上安有可活动的木制双臂,经过两千年后,衣服和木臂全腐朽没了。

考古发现,汉代高等级贵族墓中都随葬完全陶制的塑衣式俑,这种穿真衣服的着衣式陶俑只在帝后陵中发现,应为西汉帝后专用的随葬俑,江村大墓的从葬坑里出土的就是这种着衣俑。

复原后大概是这样吧。
K20里出土了40余件着衣式男俑,还有木车马、牛猪狗等动物俑、陶器和少量铁器,因为车马仅存遗痕,坑内还被盗扰严重,所以只能推测可能是有运输功能的机构。
K19被木隔断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主要为木箱和纺织品的遗迹,全部朽毁了,但留有大量红色漆皮,当年应该都是大红木箱。纺织器可能为布匹,有黑色和红褐色,印在土里的经纬线还能看到。

西段为车马遗痕,头西尾东向着封土,车马两侧分列有46件着衣式男女陶俑,还发现“徒府”铜印。

因此,K19应为管理服劳役的机构,负责给地宫里的汉景帝源源不断地运送各种物品。
K18分为三段,东段可以看到一个大盗坑,因此受到严重盗扰破坏。

中段有92件着衣式陶俑,其中男俑21件,宦者俑23件,粉彩女俑22件,还有20多件残俑。

这些俑中有一件面部和身体饰白色彩绘的女俑,显示出高于其他女俑的特殊身份,这也是目前所见阳陵独有的陶俑种类。

K18西段当初应为两乘面西摆放的木车马,两侧有成排站立的陶俑,腰部佩有“永巷丞印”、“永巷厨印”、“府印”、“西府”铜印。

坑中还有白粉彩女俑和宦官俑,因此这个坑应是管理宫女和宫女饮食的机构,负责人一般为宦官。
K17也分为三段,西段为3乘木车马,均头西尾东,中段有大量陶俑,东段为生活用器。
K17的车马遗迹里出土了“宦者丞印”铜印,男俑腰部发现“长乐宫车”铜印,因此K17应为少府下属的宫廷管理机构。

K16出土有木车马、着衣式陶俑和各种铜、铁质生活用具,还出土了“大官之印”、“大官丞印”、“府印”、“右府”、“左府之印”等铜印。

大官就是太官,负责掌御饮食,因此K16象征了为皇帝准备饮食的机构。
也确实如此,K16出土了大量蚌壳、兽骨和鹿角,经研究发现有兔、狐、狗、猫、豹、羊、狍、麋鹿等家畜和野生动物,还有铁锅和铁炉具,表明这些动物可不是宠物,都是供皇帝享用的山珍海味。

K15中出土了大量粮食遗迹,还出土了“仓印”、“甘泉仓印”、“别臧官印”铜印,以及“导官邻印”的封泥,说明这里是皇帝的粮食仓库。

经过鉴定,这些已经炭化的粮食有粟、水稻和藜属植物种子,说明关中的皇帝也很喜欢南方的大米。
1998年,考古人员在K15出土的腐化炭化植物遗存中,发现了一些有机质残存,2007年送交中国科学院鉴定,2015年确定其中有芽茶,证明在西汉前期,茶叶已经出现在宫廷的饮食中。
2018年,在山东邾国故城遗址中,发现了茎叶状植物炭化残留物,经检测分析,在2021年确认为经过煮或泡的茶叶残渣,从而将茶叶的饮用历史又提早到战国早期。

汉阳陵茶叶确认后,当时认为很可能是来自巴蜀地区,山东茶叶发现后,汉阳陵的茶叶产地就有更多可能了。

K14长58米,是地下博物馆里第二长的坑,由木隔断分为了三段,内涵非常丰富

坑西段主要放置木车马和着衣式陶俑。
两千多年间,阳陵陶俑先是在棚木朽毁后被黄土覆盖,又多次经地下水冲泡,还是时不时受到盗扰,因此基本上都是横七竖八的样子。
K14中的一些陶俑很幸运,被粘土紧紧地沾连在了一起,历经千年仍保持了最初的样子。他们的丝麻衣服也许还封存在粘土中,需要研究出提取技术,不然一打开立即就会化成泥水。
此前一直是在坑顶往下看,到K14后可以更进一步深入,到坑底的深度,找找当年汉代修陵人的感觉。
K14出土了大量排列整齐的陶俑,好象一支军队,也许他们负有守卫的任务,不过K14中出土了“太官令印”的封泥,证明这里仍是为皇帝准备膳食的机构。

这些两千年前的为一个人服务的人们,表情或轻松,或低沉。

史书中说文帝起多用与民轻松的政策,人民多带欢笑。不过景帝陵发现了刑徒墓地,文帝陵还出土了刑徒陶俑。

而且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之所以把文帝说得非常崇高,是为了反衬武帝时期的严苛。

两千年前的历史各有观点,不过从这十个从葬坑来看,投入的人力物力大有以始皇陵为榜样的势头。
不过这也侧面反应了汉朝逐步强盛的国力,毕竟景帝爷爷那会儿都找不到四匹同样毛色的马来拉车,大臣们上朝只能坐牛车。
K14中段有大量陶器和漆盒,里面盛着动物骨架,都是供皇帝享用的肉食。
K14东段更是直接摆放完整的动物了,有山羊、绵羊、狗、猪、鹿、鸡、大型鸟、兔等,还有两头完整的牛。
这些动物都是被处死后摆放进来的,有人认为这里象征了皇帝的动物园,是生前喜爱的宠物,也有观点认为这些都是献给皇帝的肉食。
K13长90.5米,是地下博物馆里最长的,特别是东段最为壮观,摆放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猪牛羊鸡狗,全部面向封土地宫,象征供皇帝在地下万年享用的美味。
因为动物陶俑太多,K13东段分为上下两层摆放。在其他博物馆里,只能看到几件动物陶俑,而这里是集团军了。
动物们按各类分群排列,这是一队山羊和一队家猪。

这是一队家猪和一队狼狗。

这些动物陶俑虽然数量巨大,但做工都很仔细,羊分为山羊和绵羊,狗分为狼狗和家狗,而且每种动物还都有雌雄之分
中国古代,狗跟牛羊一样都是肉的主要来源。据说汉景帝最爱吃狗肉,烤的煮的都行,所以地下埋了大量的陶狗,让刘启永远都有的吃。
狼狗和绵羊之间,还有一群小乳猪,为皇帝考虑得太周到了,让游客到此看的又累又饿了。

在地下领略了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感叹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于是,当从地下走出来,望着初冬落日余晖下的汉阙龙楼,更有感觉了。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